龐 溟 經濟學博士、經濟學家
筆者在上一期專欄文章中提到,預計美國進口關稅稅率整體上行的趨勢和對轉口貿易的特別關注,都有可能影響內地企業通過轉口貿易繼續對美國出口的範圍和節奏,並為內地下半年出口增速帶來壓力。事實上,關稅也擾動了美國與全球經濟。多個研究機構認為,美國加徵關稅將會導致美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在未來兩到三年內減少約2%,並推動核心通脹上漲1%左右。在全球範圍內,這些提高的進口稅將削弱貿易夥伴經濟體的需求。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7月底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也顯示,當前全球經濟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因大幅加徵關稅預期而扭曲,經濟政策的不確定性仍將在今明兩年威脅世界經濟穩定,因此,各經濟體應致力於減少貿易和投資壁壘。
從美聯儲決策所偏愛的通脹測算指標——個人消費支出物價(PCE)指數來看,6月份的通脹壓力主要來自商品消費,耐用品和非耐用品的價格上漲勢頭都比較明顯,主要依賴進口的傢具、汽車和娛樂產品以及國際化定價的能源產品的價格均大幅上揚。因此,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才提醒市場:「通脹水平依然偏高」。
筆者認為,雖然今年以來關稅已經給美國聯邦政府帶來了超過1,000億美元的收入,超過整個2024財年的770億美元關稅收入,但隨着目前主要由美國進口商支付的進口稅被逐步轉嫁給美國消費者,美國的物價水平有可能給美國政府的關稅立場帶來越來越大的壓力。當然,對轉口貿易的監管成本高、難度大、區分細,也可以通過出口關鍵原材料在外加工生產、服務貿易授權等手段進行規避。中國也在不斷拓展貿易夥伴、優化貿易結構。
新興市場貢獻更多增量
根據海關的數據,上半年內地對19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出口實現增長,貿易規模超過500億元的夥伴數量達到61個,比去年同期增加了5個,歐盟、日本、英國等傳統市場實現增長,新興市場則貢獻了更多增量。6月份中國內地從中國香港、南非、荷蘭、加拿大、印度、新西蘭和日本的進口同比增速分別為36.8%、26.0%、19.9%、19.3%、10.86%、14.7%、12.1%和10.9%,充分支持其在中美之間的連通器與穩定器角色。值得注意的是作為自由港的香港特區,不但在6月份對內地出口總體增速的拉動貢獻度相比5月份提升了0.4個百分點至1.3%,而且由於並未對美國實施「對等關稅」,能較好地協助內地應對來自美國的各種限制措施、彌補部分進口缺口。
可以說,貿易摩擦和關稅戰確實對內地進出口貿易形成了持續性衝擊,但通過貿易政策的調整與多元化、替代化、優化布局,內地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貿易流向與結構的再平衡、出口目的地的重塑、進口來源地的多渠道拓展,也推動了區域間轉口貿易和新型離岸貿易的探索發展,減少貿易活動受貿易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的衝擊,滿足各市場需求。
擴內需促消費措施宜加力
正如7月中央政治局會議所提出,短期內應「幫助受衝擊較大的外貿企業,強化融資支持,促進內外貿一體化發展」。在筆者看來,更為關鍵和根本的對策,應當是加緊實施更加積極有為的宏觀政策,將擴內需促消費放在更突出位置,以提振消費為重點擴大國內需求和社會有效需求,以高質量發展的確定性應對外部環境急劇變化的不確定性,確保全年GDP增長約5%的目標得以實現。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