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學生參加為期八天的「赴黔文化空間串寨行」交流活動。(中大圖片)

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姜嘉軒)在教育部「內地與港澳高等學校師生交流計劃」支持下,香港中文大學城鄉復育及可持續地方營造研究中心(SPUR)與貴州大學日前合辦了為期八天的「中大學生赴黔文化空間串寨行」交流活動。行程中,中大與貴州大學師生深入貴陽市、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及安順市等地的傳統村落,探索布依族和侗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屯堡文化和扎染蠟染等,促進了他們對於非遺技藝和生態智慧的深度體驗。活動不僅促進香港與貴州學生的文化交流,也為兩地在城鄉共融與文化保護領域的合作奠定了基礎。

交流活動在貴州大學隆重開幕。貴州大學港澳台辦公室副主任王劫丹、貴州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黨委書記余壓芳、中大城鄉復育及可持續地方營造研究中心主任鍾宏亮,以及中大建築學院講師韓曼、研究助理陸淳風等師生代表共同出席啟動儀式。

調研雲山屯村。(中大圖片)

在中大建築學院及SPUR的帶領下,交流活動著重文化多樣性和跨文化交流,促使來自建築學、城市規劃、文化管理、工商管理、中醫等不同領域的學生,互相啟發、協作探索,共同探討如何將民族文化和現代技術有效結合,從而推動鄉村振興與可持續發展。

活動期間,來自不同學科的學生們在實地考察和工作坊中交流經驗、討論問題,探索學術與實踐相結合的多樣途徑。這樣的經歷不僅提升了學生的跨區域視野,也培養了他們對未來城市與鄉村振興、文化保護等重要議題的深入思考與創新解決方案。兩地師生期待未來能夠繼續加強合作,在學術交流、文化保護和鄉村振興等領域取得更多成果,共同推動可持續發展的實現。

調研貴陽甲秀樓及文昌閣。(中大圖片)
學生於肇興侗寨與當地少數民族交流。(中大圖片)
學生體驗侗族蠟染技藝。(中大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