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偉棠 寰宇天瀜投資管理行政總裁、香港都會大學客席講師、註冊會計師、特許金融分析師
當前人工智能(AI)已成為全球科技與經濟焦點,美國企業如OpenAI與Google開發出模擬人類推理系統,並推出圖像、影片等代理工具,迅速滲透日常生活及產業應用,鎖定網絡外部市場。技術擴散速度已超越移動互聯網時代,僅用18個月就達到25%企業採用率。相對地,中國雖起步較晚,但如今快速追趕,推出DeepSeek、阿里巴巴Qwen與Moonshot模型,效能逼近美國領先者。特別是在垂直領域應用方面,憑藉龐大製造業場景優勢,在工業AI解決方案上已形成差異化競爭力。國家視AI為核心優先,透過豐厚補貼、資料中心網絡與開放源碼策略加速普及。
數據顯示,2023年AI相關政策補貼總額同比增長65%,重點扶持晶片、算法等核心環節。開放源碼讓國家模型免費供全球使用,與美國封閉模式對比,這種策略已吸引超過150個國家的開發者參與生態建設。雖然國家初期受晶片管制,但透過本地研發彌補,在AI專利申請量上已連續兩年保持20%以上的增速,與美國並駕齊驅,展現強勁競爭力。
產業轉型結構性機遇巨大
AI市場潛力無限,投資規模爆炸成長,美國巨頭如Google、Meta、Microsoft與Amazon今年資本支出逾3,400億美元,主要投入資料中心與AI基礎設施。這相當於這些企業將近40%的年度現金流用於AI布局,顯示戰略轉型的決心。
內地企業如阿里巴巴、騰訊投入近980億美元設立基金支持初創,地方提供補助吸引人才與創業家。在應用層面,金融、醫療、教育等行業的AI滲透率已突破30%臨界點,開始進入規模化應用階段。開放源碼加速AI商品化,全球採用率飆升,但帶來產業顛覆。服務業高人力企業特別脆弱,AI重塑廣告、研究與行政工作,類似網絡革命,傳統公司恐淘汰。據統計,約45%常規性工作內容已可被AI替代,這將在未來三年內導致就業結構的重大調整。但也創造新機會,國家以此進軍全球,強化戰略價值與經濟影響力。AI帶動的新興職位,如提示詞工程師、AI訓練師等崗位需求年增長達300%,顯示產業轉型中的結構性機會。
規模化應用優勢增競爭力
國家在AI發展方面展現巨大潛力,在太陽能、無人機、太空經濟與機器人領域均能主導市場。內地從小學起導入AI教育、設立風險基金,並吸引海外專家回流逾7,000人,其中30%具有國際頂尖企業工作經驗。
在未來AI治理方面,國家倡議確保技術普惠,在成本效率與創新應用上有望領先。憑藉規模化應用優勢,國家在AI解決方案方面的部署成本僅為美國同類產品的60%,這將成為全球擴張的重要競爭力,轉化為長期優勢,在AI競賽的下半場有望實現彎道超車。
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