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AI蚊患預警平台」由王沛欣領導研發。 嶺大圖片
●嶺大首創蚊患預報系統已應用於堅尼地城觀龍樓。 嶺大圖片

基孔肯雅熱衝擊全球多地,香港今年至今累計錄得4宗感染個案,市民提高警覺採取防蚊及滅蚊措施是防範進一步傳播的關鍵。為協助社區加強防蚊工作,嶺南大學科研團隊研發全港首個結合地理資訊系統與人工智能(AI)的「GeoAI蚊患預報系統」,已正式應用於香港房屋協會轄下的港島屋邨堅尼地城觀龍樓,及計劃擴至北角健康村及大坑勵德邨使用,將合共設八個「滅蚊監測點」,為前線物業管理人員提供實時與預測性的蚊患分析,提升防控效率,助力預防基孔肯雅熱等蚊媒傳染病在社區蔓延。●香港文匯報記者 姜嘉軒

領導此項目的嶺大科學教研組主任及副教授(校長卓越青年學者)王沛欣表示,嶺大於今年7月起與房協合作在觀龍樓安裝「智能滅蚊燈」,系統稍後將擴展至另外兩條屋邨,大學將提供技術支援與數據分析,包括辨識及分類各類由滅蚊燈捕捉的蚊種、預測未來3天蚊患趨勢、提供蚊患風險指數,參與屋邨的物業管理團隊更可以根據風險熱點地圖制訂更精準的防蚊部署,以及作出持續監測,做到防患於未然。

她補充:「在香港發現的蚊子品種多達70種,隨着近年氣候變化與城市密度上升,將加劇本港蚊媒疾病傳播的風險。透過嶺大研發的GeoAI蚊患預報系統,我們將科研成果真正落地,讓前線物管人員可以『睇圖做事』,及早在蚊患較高風險地點作出部署,體現知識與技術轉移在公共健康上的重要價值。」

此系統由嶺大跨學科團隊開發,透過引入嶺大研發的地理空間人工智能(GeoAI)技術,結合人工智能物聯網(AIoT)及地理資訊系統,以及政府的開放數據等實用資訊,生成可供社會各界參考的「蚊患風險指數 (MRI)」及「蚊患風險地圖」。

曬太陽數句鐘 可運作一星期

該研發主要由兩項人工智能物聯網裝置構成,包括智能滅蚊燈及氣象站。智能滅蚊燈專責滅蚊並記錄滅蚊數量、蚊種等資訊;氣象站則採集氣溫、相對濕度、降雨量等實時天氣數據。

裝置採用太陽能板供電設計,只需數小時的間接陽光接觸,便能維持一星期的操作,加上內置鋰電池,足以應對各種天氣。有關技術能協助物管人員按優先次序進行針對性蚊患防治。系統亦可透過分類分析不同蚊種,評估包括登革熱及基孔肯雅熱等的風險,為防控政策提供科研支援。

全港裝逾50台智能滅蚊燈系統

團隊現已在全港18區安裝超過50台智能滅蚊燈系統,實時採集並傳送滅蚊與氣象資訊,推動「智慧控蚊」成為防疫新常態。此次官產學研合作項目獲得特區政府創新及科技基金夥伴研究計劃及合作夥伴捷寶工程材料合共提供330萬港元資助。

此外,一般市民亦可透過嶺大的蚊患風險平台(https://geoaimq.ln.edu.hk/en/index),取得各區實時及預測的蚊患情況,從而能避開蚊患嚴重的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