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將尖端醫學與工程技術結合並轉化為臨床應用,是推進醫療科技造福病人的關鍵。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及工程學院團隊牽頭成立的InnoHK醫療機械人創新技術中心,聯同全球頂尖學府及商業夥伴,合作推動微創及精準手術機械人技術的發展,積極研發價格合理的醫療機械人,以應對本港、內地及全球日益增加的醫療需求與壓力,讓手術機械人逐漸成為外科醫生的好助手。中心兩位聯合主任趙偉仁及歐國威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細說本港手術機械人的應用探索,經過近20年的技術積累與實踐,當前正走向自主研發之路。他們的團隊近日更成功研發全球首個手術機械人多功能自動化具身智能平台,並已在活體動物模型上測試,團隊將於明日(5日)發布相關研究詳情。●香港文匯報記者 楊盈盈
身兼中大醫學院院長的趙偉仁提到,早在2005年學院便率先引入美國研發的手術機械人系統,隨着過去20年本港科研的提升、醫學與工程協作深化,已多次在研發上有突破。其中由中大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教授歐國威與團隊研發的「Sentire思騰腔鏡手術機械人」,是迄今香港自主研發最複雜的機械輔助手術平台,要確保技術安全穩定,研發過程可謂一步一辛酸,「我們的Sentire機械人有逾1.3萬個部件,比擁有約萬個部件的電動車複雜。我們在達文西手術系統的基礎上建立自己的平台,當中的減速機和大部分控制系統都由我們自主設計。」
高清影像靈活機械臂 開刀更安全
歐國威指,人工智能與機械人的結合,可協助醫生作出最合適的判斷。他解釋說:「機械人就像飛機上的副駕駛員,與醫生是密不可分的合作夥伴。我們希望逐步在機械人中加入人工智能技術,與醫生默契配合。」他補充,該手術機械人於2022年8月在威爾斯親王醫院展開臨床試驗,並已獲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認證,成為首個由香港自主設計,且獲准於內地和香港使用的手術機械人。歐國威和團隊亦為機械人申請歐洲認證,務求實現產業改革。目前,該腔鏡手術機械人已安裝於威爾斯親王醫院及中大醫院,成功完成超過300例手術,成效顯著。
趙偉仁表示,機械人系統借助高清3D影像及高靈活度的機械臂,顯著提升手術的安全性和效率。「這些技術不僅減少了對周邊器官的損傷,還提高了癌症治療的準確性,加速了病人的康復進程。」該台機械人目前主要應用於腹腔鏡手術,包括前列腺相關疾病、泌尿外科手術及胃腸、肝膽等部位的癌症或非癌症組織切除。
突破醫生體能局限 增手術效率
歐國威指,在傳統手術中,醫生需直接操作手術工具,手部顫抖或動作過大可能影響手術精準度。該手術機械人可實現540度空間旋轉,協助外科醫生突破體能局限,提升整體手術的效率,令手術過程和穩定性趨向標準化。其通過感應器將醫生的操作轉化為精準的機械動作,特別適用於胸腔、腹腔等狹小空間內的複雜操作。
此外,高清穩定的影像技術更能幫助醫生清晰觀察手術部位,完成更精細的操作。
近年來,內視鏡機械人成為手術機械人領域的焦點。傳統內視鏡雖可用於消化道檢查,但在進入如膽管、胰管、支氣管等微小管道時,靈活性有限。針對此類挑戰,中大團隊早前自主研發軟性內視鏡機械人系統,能深入膀胱等體內部位進行精密操作,特別適用於早期腸癌與膀胱癌的切除手術。趙偉仁表示,與傳統手術需開腹或開胸不同,內視鏡手術屬於無創手術,通過口腔或肛門進入體內,大幅提升了手術效率與精準度。
港研發首個手術機械智能平台明發布
此外,包括趙偉仁及歐國威在內的中大跨學科團隊,近日更成功研發全球首個手術機械人多功能自動化具身智能平台,系統已在活體動物模型上測試,僅需透過輸入內窺鏡圖像,便可完成多項手術,團隊將於明日發布相關研究詳情。
歐國威透露,未來將繼續深化人工智能與手術技術的結合,推動醫療機械人技術的持續創新發展。「我的夢想是,希望每一間醫院都擁有一部我們研發的機械人,並把香港最優秀的產品和技術發揚光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