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偉棠 寰宇天瀜投資管理行政總裁、香港都會大學客席講師、註冊會計師、特許金融分析師

美國總統特朗普的關稅政策對全球貿易構成重大挑戰,對國家經濟及香港作為其特別行政區的發展帶來顯著影響。歐盟與美國於7月27日在蘇格蘭達成貿易協議,避免跨大西洋貿易戰,但歐盟出口至美國的商品仍需承擔15%的關稅,涵蓋汽車、藥品及半導體等關鍵產業。香港應結合內地發展的優勢發揮獨特角色,制定有效措施,支持中央及特區政策,維護經濟穩定。

歐洲的應對策略顯示出多元化特點。歐盟與美國的雙邊經濟交流趨於平衡,服務進口及知識產權支付抵消貨物出口順差,顯示歐盟並非完全處於弱勢。其「反脅迫工具」(Anti-Coercion Instrument,ACI)允許採取廣泛經濟措施,如限制服務進口或知識產權授權,且僅需合格多數通過,降低內部協調難度。歐盟承諾每年購買2,500億美元美國能源產品,並在美國投資6,000億美元,反映其妥協姿態。德國總理默茨稱此協議避免貿易戰,但德國工業聯合會批評其為不夠理想的妥協,因15%關稅對出口導向型經濟影響重大。歐盟的經驗可資借鑑,靈活應對特朗普的不可預測性,推動產業升級。

港金融中心地位助內企分散風險

國家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擁有強大製造業基礎、龐大內需市場及廣泛國際貿易網絡,憑藉「比較優勢」有效抵禦關稅衝擊。國家經濟韌性使其能調整出口結構,開拓新市場,降低對美國市場的依賴。香港作為國家的特別行政區,依託其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具備高效的金融服務、成熟的法律框架及全球化的商業網絡,可在國家戰略支持下,協助企業實現風險分散。香港的金融機構可提供綠色債券及結構性融資等創新工具,支持企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本地化策略。

此外,香港作為「一帶一路」倡議的關鍵節點,可深化國家與亞洲、歐洲等市場的聯繫,強化其作為貿易與投資橋樑的角色。香港可借助國家政策支持,獨立拓展綠色金融及科技創新領域,把特朗普關稅挑戰轉化為全球化機遇。

香港可憑藉金融與法律服務優勢,協助企業應對國際制裁風險,並以綠色金融支持高科技及綠色能源產業發展。香港作為國際市場的橋樑,可以促進多邊合作,增強協同效應。透過這些措施,國家通過香港的助力不僅能有效應對關稅挑戰,還可以推動產業升級,在全球價值鏈中佔據更優勢地位,實現經濟穩定與可持續增長。

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