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歲機工李亞留 作者供圖

良 心

2018年5月3日晚,馬來西亞福建籍南僑機工李亞留在東馬來西亞的沙撈越州古晉倫樂家中與世長逝,享年100歲。李亞留是馬來西亞最後一位逝世的南僑機工,也是海外最後一位逝世的南僑機工,他的生平經歷成為華僑抗戰歷史的重要見證。中國駐馬來西亞大使弔唁李亞留時稱他為「抗日英雄、炎黃忠魂、華人楷模」。

沙撈越州是馬來西亞東部的一個州,也是馬來西亞面積最大的一個州,面積達12萬多平方公里,佔馬來西亞總面積的38%。北臨南中國海,南接印度尼西亞西加里曼丹,東鄰文萊及東馬來西亞的沙巴州。沙撈越州以多元民族和熱帶雨林著稱。2023年時人口約276萬,華族佔總人口約24%,以客家人和福建人為主,多聚居在首府古晉和第三大城市詩巫(被稱為「小福州」)等城市。我曾兩次去沙撈越,印象最深刻的是那裏的特產野生貓山王榴槤和忘不了魚。

李亞留1919年出生在沙撈越州最西邊的古晉倫樂縣倫樂鎮裏。倫樂人的母親河加央河從李亞留家門前流過,通往南中國海。這是古晉唯一通海之地,百年前古晉的先僑在這裏望海思鄉。李亞留父親是一位炸油條的小商販,家庭日子艱難。1939年,20歲的李亞留響應陳嘉庚號召,成為沙撈越第一批南僑機工回國支援抗戰。在沙撈越州,先後參加南僑機工的華僑青年有百餘名,其中就有前面說到的潮汕籍機工許海星。李亞留是從古晉出發的第一批3位南僑機工之一,他和一同從古晉出發的兩個夥伴坐船先到越南西貢,後從河內前往中國昆明參加訓練。

李亞留清楚地記得,南僑機工在滇緬公路上搶運抗戰物資,累了困了或遇到危險時,常常會唱起自編的戰歌:「車在我們的手上,血在我們的胸膛」「不怕山高,不怕路遙」「快把運輸任務達到」……李亞留常常單獨執行任務。他獨自出發,拚命趕路,不知道走了多少時間和路程,總是要直到天黑看不清路才歇息。他憑借駕駛技術多次化解險情,完成危險任務,一次次死裏逃生。

在滇緬公路上,日軍飛機的轟炸是對南僑機工人車安全最直接的威脅。由於雲南多山多林、多雲多雨,敵機要尋找轟炸目標並非易事。日本特務就在滇緬公路沿線收買了許多漢奸,為日機轟炸偵察指示目標。有一次,李亞留在一個山坡上的林子邊停車休整,一個乞丐模樣的人到車子旁來乞討。李亞留想起受訓期間教官特意強調要注意路上可能有日本間諜活動,於是他仔細觀察那乞丐,發現有些奇怪。他不動聲色,利用巧計將此人制服,後來經過審問,這乞丐果然是個化裝的日本間諜。據戰友介紹,李亞留不僅勇敢,而且聰明有智慧。有一次李亞留車隊執行任務時,滇緬公路上的咽喉工程功果橋被炸斷,他當即向隊長建議用空汽油桶做浮橋,確保車輛迅速過江。那次連日軍也覺得奇怪,還專門派間諜來偵察原由。後來這個經驗被修路部隊採用,一次次迅速修復被日機炸斷的橋樑,確保運輸暢通。有時機工的車輛在荒山野嶺路段拋錨會遭到野獸襲擊,有次半夜李亞留駕駛的卡車發生故障,他睡在車裏過夜。突然有5隻野狼圍上來,在車頭張牙舞爪地吭哧吭哧喘氣。李亞留猛然發動汽車,開大車燈,提高馬達聲,把野狼嚇得狼狽逃竄。

1942年滇緬公路中斷後,李亞留加入了中國遠征軍,先後赴緬甸、印度作戰。1945年日本投降後,李亞留選擇復員南返馬來西亞。至於為什麼要返回馬來西亞,據李亞留說,是因為他的上司要他繼續留在軍隊,而他不願意跟着國民黨軍隊參加到中國人打中國人的內戰裏,所以堅決地回馬來西亞了。1947年,李亞留從印度取道新加坡回到家鄉古晉倫樂鎮。回到家鄉,令李亞留等南僑機工感觸最深的是,對照回國參加抗戰時的照片,那時一個個陽光帥氣的小伙子,這時都被戰爭折磨得鬍子拉碴,老氣橫秋。他們南返時境遇慘淡,冷冷清清。一別七八年,南洋碼頭送別的熱鬧恍如隔世。李亞留回到古晉時,只有妹妹一人接船。自他離家,親人遭日軍報復,弟弟被殺,父親逃亡中病逝。有的機工回來後被英國殖民當局視為馬共分子,在戰略村關了多年。

回到古晉後,李亞留先在船運公司工作,後來他買了一輛小型巴士在古晉市載客。為了紀念在昆明參加抗戰的日子,他給自己的巴士命名為「昆明」,但對自己在滇緬公路上「戰鬥」的日子閉口不提。據李亞留自己說,一開始是因為擔心當局敏感,不能說。後來則是覺得孩子們也不了解,不好說。中國改革開放之後,對南僑機工及其遺孀有了撫恤政策,但在馬來西亞等海外的南僑機工仍幾乎被湮沒在時間洪流中。直到中國內地的學者來馬來西亞找他搜集南僑機工的歷史資料,他才講起當年在滇緬公路上抗戰的經歷,他的子女才逐漸知道了他的英雄事跡。

李亞留退休後定居在加汀山下,他育有三男一女,平時串串門,自得其樂。他一直保持早起早睡的習慣,每天吃過早飯便騎着自行車,到3公里外看看女兒,再騎到鎮上找老友喝杯咖啡閒聊家常,一直到九十四五歲還是身形健朗、利落。2013年5月,中國新聞社記者隨廣東省僑務辦公室調研團前往馬來西亞採訪了生活在沙撈越州南僑機工李亞留和許海星。當年,世界上只剩最後15個南僑機工,他們均已年近百歲,都過着最普通的晚年生活。他們中有10人生活在中國,4人居住在馬來西亞,1人在加拿大。而在沙撈越一地竟有3位,除了李亞留和許海星,還有一位叫馮增標。3位都已是年近百歲的老人。

2014年,在馬來西亞沙撈越華人學術研究會會長林韶華的努力下,李亞留和另外3位海外南僑機工一起,受邀重返昆明參加抗戰紀念活動,他們在時隔70年後再次回到昆明,達成了自己的一個夙願。96歲的李亞留故地重遊,激動得多次落淚。他給昆明市博物館捐贈了有關南僑機工的22件文物和11件資料。2017年,廣州南方日報記者到馬來西亞拜訪李亞留,年近百歲的李亞留一早就騎車到女兒家附近的車站等候。他興奮地向記者展示了他的南僑機工回國服務團榮譽紀念章,在接受採訪時,他對當年駕車行駛在滇緬公路上的日子仍然記憶猶新,他還向記者繪聲繪色地講述盤山路上一個又一個的「拐」。

公路的險峻、戰友的犧牲、抗戰的艱難都讓李亞留留下了極其深刻的記憶。除了這些,最讓晚年李亞留難以忘懷的還有和戰友們慶祝勝利時吃到的一種「燒鴨」。李亞留的外孫周鵬為了幫外公「圓夢燒鴨」,向訪問過李亞留的中國記者求助。經過各方努力尋找,最後才弄清楚老先生當年吃過的「燒鴨」是昆明的「小刀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