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冀平

中國傳媒大學的劇場,全部滿座,地上坐了不少,走廊站了不少,來看表演系畢業班演出畢業大戲《德齡與慈禧》。舞台不大,導演把前台、樂池和側台都用上了,一張歷史影片打開序幕,3個多小時不休息(他們演出的是劇本全本)也沒有人離席,不停有笑聲和掌聲,是看見了他們熟悉的同學,穿戴上清裝「兩把頭」,扮成了慈禧、光緒、李蓮英,還是被劇情戲份感染,我也分不清了。

我不喜歡清史,尤其晚清,但是其中有一段覺得有趣:清朝駐外使臣裕庚,帶着兩個成長在西方的女兒回到大清,被慈禧留在身邊做御前女官,能留在慈禧身邊的,都是宗室格格公主,兩個從西方回來的女孩,留在重門深鎖的紫禁城,是件破天荒的事,德齡和容齡也因此段非凡的經歷名噪國際。這是歷史,但我不想記錄歷史,於是用了「大事化小」,以家事寫國事,把政治轉寫成人倫的戲劇方式。被認為陰險狡詐獨斷專行的慈禧老太太,有暴虐專橫的一面,也有溫情人性的一面,略舉一處劇情,見了老情人榮祿,深宮寂寞的她流露出款款深情,這密不可宣的私情,竟被德齡撞破,照理這是死罪。但慈禧沒有翻臉,任德齡發表大逆不道的西方愛情觀,反而理解了懸掛在乾清宮的「正大光明」。

郭沫若先生寫歷史劇,有他的戲劇歷史觀:「歷史劇不是寫歷史,作家不必被歷史所束縛,作家有他創作的自由,而在把歷史的精神傳達到現代。」德齡和慈禧兩個女人,一高一低,一尊一卑,一中一西,一老一少,怎麼寫都會有戲,人們耳熟能詳的光緒、隆裕、李蓮英、官員、內侍,都轉換了人格,沉悶的歷史出現新意。在中國傳媒大學導演曹俊的把控下,學生們下了工夫、用了心,滿台充滿青春氣息,也因此吸引了青年的觀眾。

這齣戲是我到香港8年後創寫的首個舞台劇,8年中我親身感受了中西文化的抵觸、交融和結合。皇室也是家庭,但不是一般的家庭,也有母子、夫妻、兄妹,但不是常理中的親情,找到其中的微妙之處,挖掘出人性。這個戲看起來有趣有情,但難在分寸感,要不過不失,過了,德齡就變成了「紅衛兵」,不到位,又是個講大道理的「瑪麗蘇」。劇中所有人物,都要把握分寸,真實與做作就在這分寸之間。難得剛剛畢業的學生可以基本上把握住人物,圓滿完成演出,令人欣喜。

此劇收入內地中學語文拓展教材及香港中學戲劇教材,全國已經有不少於8間藝術學院、大專學院的學生用來做畢業演出,我做過學生,知道這種演出對於他們的意義,將是一生難忘,樂於成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