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記者 任芳頡 北京報道)在喜馬拉雅山脈南麓,雅魯藏布江奔騰的流水正被賦予新的使命。近日,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工程正式開工,這項總投資超萬億元人民幣的超級工程,不僅標誌着中國能源轉型邁入新階段,更以生態保護與區域協同發展的創新模式,為全球能源治理與合作提供中國方案。多位受訪專家對香港文匯報表示,雅下水電工程建成後,將可有效緩解周邊國家能源貧困,推動周邊國家經濟民生發展。同時,「水霸權」不是也決不會成為中國的選項,中方始終就水電工程開發同下游國家保持良好溝通與合作,相信雅江工程可成為「周邊命運共同體」的紐帶,實現互利共贏。

●雅魯藏布江下游靠近中印緬孟經濟走廊,工程建成後可通過跨境電網向尼泊爾、孟加拉國等南亞國家輸出清潔能源。圖為國家電網建設變電工程。 資料圖片

雅魯藏布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河流,穿越地球上最長和最陡峭的峽谷,擁有亞洲最豐富的未開發水資源。雅下水電工程所處位置河段落差大,是全球罕見的「水能寶庫」。項目預計裝機規模約6,000萬千瓦,每年可提供近3,000億度的清潔、可再生、零碳電力,足以滿足逾3億人年度用電需求。

●雅下水電工程建成後,可通過跨國電網互聯,未來或向東南亞、南亞輸送清潔電力。圖為中國內陸跨省特高壓輸電工程。

跨境電網可向鄰國輸出能源

清華大學中國發展規劃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董煜接受香港文匯報採訪表示,雅下水電工程本身不消耗水,只利用水的勢能發電,對流域的總水量沒有負面影響。項目建成後,將使河流徑流的年分布更加均勻,有利於下游國家的水資源開發和防災。

東中西部區域發展和改革研究院院長于今在《國家智庫》發布文章,提出雅魯藏布江下游靠近中印緬孟經濟走廊,工程建成後可通過跨境電網向尼泊爾、孟加拉國等南亞國家輸出清潔能源,打造「中國—南亞綠色能源走廊」。通過能源合作緩解區域能源貧困,增強中國與周邊國家的經濟互信。此舉不僅拓展中國清潔能源市場,更將「一帶一路」從「基礎設施聯通」升級為「綠色發展共同體」。

水電開發兼顧下游關切

近年來,在氣候變化加速的背景下,全球極端天氣事件更加頻繁,強度更高,影響範圍更廣。董煜表示,雅魯藏布江下游的水電開發是基於適應氣候變化、履行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推動綠色能源轉型和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需求而採取的務實行動,符合上游地區人民的生存和發展權利。

他指出,中國作為大壩和水電技術領域的領先國家之一,已形成世界上最先進和完整的產業鏈,以及健全完善的技術標準體系。在水電開發方面,中國始終秉持負責任的態度,充分考慮水電開發與生態保護的需求,充分兼顧對下游地區的可能影響以及相關國家的合理關切。

「水霸權」不會成中國選項

中國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不追求單方面利益最大化,更不會做損人利己、以鄰為壑的事。「水霸權」不是也決不會成為中國的選項。事實上,中國一直以負責任態度和務實行動應對跨境水資源問題。中國與周邊國際河流流域國家已經簽署了50多個雙邊水資源治理條約及協議,建立了10多個以合作開發、生態保護為核心的國家間跨境流域治理機構。以瀾滄江為例,中方作為上游國家,始終就開發有關水利水電工程同下游國家保持良好溝通與合作,實現了互利共贏的效果,並得到各方積極評價。

在于今看來,雅下水電工程的生態保護模式可作為全球大型工程與生態協調的模板。他認為,未來可將能源合作延伸為跨境生態、減災等領域的多邊合作,通過跨境水資源合作與能源互聯互通,雅江工程可成為「周邊命運共同體」的紐帶,構建「穩定、合作、共贏」的地緣新秩序,推動「競爭型地緣關係」向「合作型地緣關係」轉型。

專家指出,雅下水電工程有助於提升中國在邊境地區的影響力,通過跨國電網互聯,未來或向東南亞、南亞輸送清潔電力,促進區域能源合作與地緣經濟整合。于今相信,在經濟合作層面,該工程有利於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推動各國在水電等多領域合作,帶動經濟增長,吸引投資促進區域繁榮。

外交部:雅下水電工程不會對下游地區產生不利影響

綜合中新社及外交部網站報道,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23日在例行記者會上應詢表示,雅下水電工程建設有利於全流域防災減災,不會對下游地區產生不利影響。

有記者問,印度和孟加拉國對中方在西藏實施的水電工程表達了關切,非政府組織亦就該項目可能影響生物多樣性和人民福祉表達了擔憂。外交部對此有何回應?中方是否已就大壩建設和對下游的影響同周邊國家進行了溝通?

郭嘉昆表示,雅下水電工程建設是中國主權範圍內的事,旨在加快發展清潔能源,大力改善當地民生,積極應對氣候變化。中方在跨境河流開發上始終秉持高度負責任的態度,也有豐富的水電工程開發經驗。

他指出,雅下水電工程規劃設計和建設,嚴格按照中國行業最高標準,全方位開展工程建設、生態環保,避讓多處重要生態環境敏感區,最大限度保留原始生態系統。雅下水電工程建設有利於全流域防災減災,不會對下游地區產生不利影響。

郭嘉昆說,中方同有關下游國家開展了水文報汛、防洪減災等合作,也就雅下水電工程進行了必要溝通,將繼續同下游國家加強合作,造福流域人民。

【專家解讀】雅下水電工程:區域治理公共產品

復旦大學發展研究院金磚國家研究中心主任沈逸教授接受香港文匯報採訪指出,中國建設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工程的核心邏輯建立在公共利益基礎之上,其意義遠超單一能源項目範疇。這一工程既是解決國內能源需求的關鍵舉措,更是為全球氣候治理展現的大國擔當。

從技術層面看,沈逸指出,雅魯藏布江水電工程的核心目標直指全球氣候治理的迫切需求——作為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正通過實際行動履行碳達峰承諾,而雅魯藏布江水電工程正是這一承諾的具象化體現。數據顯示,該工程預計年減排二氧化碳達數億噸。

中方秉持共享發展理念

就區域與流域治理維度而言,雅魯藏布江水電工程的綜合效益將形成多贏格局。沈逸分析,對中國而言,工程不僅將強化中長期能源安全,更通過配套交通網絡建設提升邊境地區發展動能;對雅魯藏布江流域國家而言,水電站如同「定製化的區域性公共產品」,既能通過跨境電網接入直接獲得清潔電力,更能借助流域水文調節能力提升應對旱澇災害的水平。沈逸提到,中國在工程建設中始終秉持「共享發展」理念——一旦技術成熟,將優先向發展中國家輸出,助力全球綠色能源轉型,這種向世界貢獻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的模式與某些國家的技術封鎖形成鮮明對比。

沈逸特別指出,中國在大工程中的系統性基建能力與氣候變化應對能力,通過雅魯藏布江項目得到進一步凸顯。從水文數據共享到防洪減災合作,從技術輸出到產能共建,中國始終以公共利益為導向,既為自身發展注入動力,更為區域乃至全球治理提供新範式。這種「於公於私皆有益」的實踐,正是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實質性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為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議程貢獻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的生動寫照。

【特稿】為世界能源變革提供「中國方案」

能源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能源低碳發展關乎人類未來。工業革命以來,化石能源大規模開發利用有力推動了人類文明進步,但也產生資源枯竭、氣候變化、地緣政治衝突等問題。加快能源轉型發展,實現能源永續利用,持續增進民生福祉,為世界經濟提供不竭動力,已成為各國共識。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工程這個全球最大的水電站,將為世界能源轉型提供一份「中國方案」。

近年來,中國能源含「綠」量不斷提升,推動清潔能源發展進入快車道。10年來,中國新增清潔能源發電量佔全社會用電增量一半以上,可再生能源新增裝機年均佔全世界可再生能源新增裝機的40%以上;中國成為全球能耗強度降低最快的國家之一,累計節約能源消費約14億噸標準煤,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30億噸;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累計下降超過36%,累計淘汰煤電落後產能超過1億千瓦……中國持續推進自身能源轉型,綠色低碳發展實現歷史性突破,有力保障了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走出中國特色能源轉型路

去年8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的《中國的能源轉型》白皮書指出,中國走出了一條符合國情的能源轉型之路。立足於高質量發展、着眼於生態文明建設、服務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能源轉型的「中國方案」,回答了世界之問、時代之問,展現了中國之治、大國擔當。

多年來,中國因地制宜開發水電,科學統籌水電開發和生態保護,有序推進大型水電基地建設和大型水電站升級改造。而作為全球裝機容量最大的水電項目,雅魯藏布江水電可替代標準煤,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直接助力中國2060年碳中和目標實現。

有專家認為,雅下水電工程的實踐不僅重塑區域發展格局,更為全球南方國家提供了「發展與安全並重」的合作模板。同時,工程還有望帶動中國同南亞國家的跨境能源合作,向他們出口清潔電力,為全球水電開發提供中國方案。

開發工程經嚴謹論證 保周邊國家互利共贏

去年底,中方正式核准了雅下水電工程,當時有印度媒體擔心中國將通過修建該水電站控制下游河流的水流量。清華大學中國發展規劃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董煜對香港文匯報表示,雅魯藏布江下游的水電開發是基於數十年的綜合研究和嚴謹的科學論證之上的,充分考慮了地質環境,嚴格遵守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方面的法律。其開發規劃避開了流域內高風險地質災害區域和重大地質災害鏈,明確了項目安全和生態保護措施。因此,該項目不僅不會對下游地區產生負面影響,反而還有利於流域治理以及沿岸國家間的互利共贏合作。

中國電力出口東南亞國家(部分)

「在項目開發的同時,中國在建立和完善流域的氣象、水文、地質災害監測系統,使災害預警和預報更加精確且實時,從而增強下游地區的防災減災能力。項目建成後可以有效減少江水對河谷的急速深切剝蝕,使河流地貌演化逐漸趨於緩慢、穩定,最終會減少地質災害的發生,將使相關沿岸國家受益。」董煜說。

工程可助下游國家減災

今年初,中國駐印度使館官員曾在印主流媒體發表題為《助力綠色目標—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工程不會傷害印度》的署名文章指出,雅下水電開發在工程安全和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都有相應保障措施,不會對下游國家造成不良影響。項目建成後,可以通過「雨季蓄洪、旱期放水」使得徑流在年內的分配更加均勻,幫助下游防洪減災。

●雅下水電工程有利於流域治理。圖為2018年,雅魯藏布江發生大規模冰川泥石流災害,堵斷雅魯藏布江幹流並形成堰塞湖,危害下游國家。 網上圖片

2006年,中印建立跨境河流專家級機制,就水文報汛、防災減災等開展合作。中方多次在突發情況時向印方提出水文數據,為印方採取防洪減災措施提供了有力支持。據內地媒體早前報道,中國向印度提供汛期水文資料,妥善處置了2004年西藏朗欽藏布支流發生的堰塞湖堵塞、2008年雅魯藏布江幹流山體滑坡及2018年雅江洪水等突發應急事件,為下游防災減災作出的積極貢獻,得到了雙方領導人的認可。

相關閱讀:

西藏超級水電站開工 未來清潔能源可「閃送」至大灣區

責任編輯: 孫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