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可持續生態學團隊博士研究生張靖凡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表示,紅樹林作為高生產力的生態系統,擁有巨大的土壤碳匯能力與調節氣候的潛力。譬如,紅樹林保護與恢復將助力粵港澳大灣區的生態環境保護,「紅樹林恢復最大的好處就是增強大灣區整體的碳匯功能,在區域的碳匯核算上向負排放這個目標趨近。」她建議,灣區紅樹林保護要精準評估,確定優先級,把有限的資金最大化利用。
提供工作崗位 解決就業問題
張靖凡分析指出,紅樹林生態系統可提供大量的生態系統服務,比如漁業生產,若能實現漁業生產與紅樹林恢復的聯動,在進行恢復項目的同時還能保證民生收入。紅樹林還有觀賞與美學功能,在此基礎上發展旅遊業並進行適度宣傳,也能帶動當地經濟。此外,紅樹林可做濱海屏障,保堤護岸,抵抗極端天氣等。
「除了提供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藍碳交易也是熱門的話題,紅樹林每年固定的大量碳匯可以進入藍碳市場進行交易,並取得可觀的經濟利益。紅樹林恢復項目還能提供工作崗位,解決一部分就業問題,為綠色發展產業注入力量。」張靖凡說,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是綠色可持續發展,而紅樹林恢復項目就是建立在這個理念之上的,不僅能美化環境,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還可以促進經濟發展,對於政府與當地民眾來說都是可以從中獲益的項目。
保護好現有紅樹林更重要
張靖凡表示,根據今次研究,紅樹林恢復可以創造可觀的經濟價值,但是前期的投入成本較高,如果在現有的紅樹林基礎上,進行紅樹林保護,只需投入相對較少的維護費用,就可以獲得與紅樹林恢復一樣甚至更高的碳匯功能與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所以說相比起破壞之後再恢復,保護好現有的紅樹林更加重要。在紅樹林保護中,需要精準評估,確定優先級,把有限的資金最大化利用。其次需要結合當地情況,把紅樹林保護與當地生活生產結合起來,使當地社區看得見收益也樂於開展配合此類項目。還應該加強宣傳教育,提高人們對紅樹林重要性的認識,增強保護意識。」
●香港文匯報記者 方俊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