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家駿 全國青聯委員 灣仔區議員
近日黃大仙鳳德道食水管爆裂事故中,民政事務處、區議員與關愛隊聯動應急的場景,成為香港基層治理模式轉型的生動註解。從深夜搶修到逐戶送水以及即時通報消息,這場突發事件考驗着社區服務體系的應變能力,也為關愛隊深化地區治理提供了實踐經驗。今次案例揭示了以關愛隊為樞紐的社區協作網絡,正逐步構建起覆蓋緊急救援以及日常關懷的全方位服務體系。
提升社區抗風險能力
民政專員在事故發生後立即啟動應急預案,協調水務署徹夜搶修的同時,關愛隊也同步展開「信息傳遞、需求收集、資源配送」的立體行動鏈。70名隊員分組完成轄區全覆蓋走訪,針對獨居長者實施「一對一」送水服務,這種「行政部門指揮調動+社區力量精準服務」的雙軌機制,將停水影響壓縮在最小範圍。
在筆者所服務的灣仔區,去年中秋節也曾因為區內大廈電梯故障而需要進行類似的聯合行動,即使當時區議員身在外地進行考察,仍能通過遙距協調遠程調度資源,反映出應急機制已突破空間限制。該次行動關愛隊甚至聯繫社區義務醫護人員與情緒輔導員同步介入的創新模式,實現「物資派送+健康檢查」服務疊加,更展現出精準化服務的發展方向。這些經驗表明,建立標準化應急流程、完善分級響應預案、開展常態化演練,將是提升社區抗風險能力的關鍵。
從「人海戰術」向智慧化升級
從水務署工程車星夜趕赴現場,到民政處統籌關愛隊建立臨時供水點,再到區議員與居民協調溝通,跨部門協作在危機處理中發揮核心作用。這種「政府主導、專業支撐、社會參與」的協作模式,有效整合了行政資源與社區力量。筆者認為,未來需進一步打通部門數據壁壘,建立常態化聯席會議制度,將突發事件中的臨時協作轉化為制度性安排;同時關愛隊須與居民建立即時通訊群組,從而發揮重要信息樞紐作用。未來可開發專屬App整合應急通知、需求申報、資源調度等不同功能。對於長者群體,可試點智能手環監測健康數據,結合關愛隊上門巡查形成「科技+人力」雙重保障;通過數碼化轉型,推動社區服務從「人海戰術」向智慧化升級。
關愛隊員深夜敲響長者家門遞上清水、醫療團隊在節慶日走進社區問診,這些溫暖瞬間詮釋着社區治理的核心價值。從應急搶修的效率突破,到精準服務的質量提升,關愛隊正推動香港基層治理向「以人為本、科技賦能、多元共治」轉型。隨着協作機制持續完善、服務內涵不斷深化,這支扎根基層的力量將成為特區政府提升管治效能的重要支點,為市民築起更有溫度的安全防線。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