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網記者 楊奇霖)山西省靈岩雲岡石窟保護基金會9日對外公布,一枚年代為遼金時期的雲岡石窟佛眼被捐贈「回家」。與上一枚漂洋過海、輾轉而歸的佛眼不同,這枚佛眼,本就沒走遠。
1985年,雲岡研究院(時稱雲岡石窟文物保管所)收到美國納爾遜博物館館長史克門先生捐贈的一枚雲岡佛眼,成為雲岡逾百件流失海外造像中第一件回歸文物。
20年前,大同體育場外圍路邊一度雲集着眾多售賣古玩及字畫的地攤。前來出差的太原市民田亦軍經過此處,被一件稀奇古怪的物件所深深吸引。該物呈蘑菇形,半圓球狀的一面還掛着黑釉。田亦軍下意識覺得它很特別,自己收集過許多古瓷器,但從未見過這一類,值得探討研究,於是買了回去,卻一直不知此為何物。
偶然的機會,田亦軍在新聞上讀到一篇介紹雲岡佛眼的文章,發現文中所涉現藏於日本京都人文研究所的雲岡第8窟陶眼,與自己早年在大同購藏的這件物件極其相似,便立刻聯繫有關文物部門,表示若此物經研究鑒定確係雲岡佛眼,他願將其無償捐贈「回家」。

今年3月,田亦軍得知雲岡研究院新創立山西省靈岩雲岡石窟保護研究基金會後,立即希望將佛眼捐於基金會,表達自己對雲岡石窟保護、研究、弘揚事業的關心。「不管收藏者還是普通公民,我們把文物收藏好,希望能給它尋找到最合適的歸宿。」田亦軍說。更令人驚嘆的是,2015年,田亦軍和夫人王珏曾將自己收藏的山西晉北地區古代寺觀壁畫捐贈給山西博物院,填補了山西博物院地上建築壁畫藝術藏品的空白。
每一件流失文物的背後,都有一段跌宕起伏的經歷。「包括雲岡在內的每一件流失造像,一旦脫離岩壁母體,接下來的命運就跌宕坎坷,生死難卜。從這意義上來講,這枚眼球無疑是不幸中的萬幸,遇到田亦軍先生,它走上了回家之路,重獲新生。」山西省靈岩雲岡石窟保護基金會理事長趙昆雨感慨道。
這枚珍貴的佛眼被護送「回家」後,雲岡研究院高度重視,迅速組織省內外著名陶瓷研究專家進行評鑒。該器物重0.514kg,高7cm,粗沙胎質,色沉,暗紅。器型一頭大一頭小,大頭呈半珠狀,直徑10cm。僅大頭面表施黑釉,雜絳釉色;小頭平底,直徑4.5cm。

目前雲岡石窟博物館共藏6枚佛眼,最大的一枚來自史克門先生捐贈,其餘5件器小形異,一件是在1992~1993年雲岡窟前考古發掘中出土於無名窟前,其餘4件均由社會徵集。專家們參照這些實物,並結合流失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的第8窟兩枚佛眼圖像資料進行比對研究,推斷田亦軍捐贈的藏品屬雲岡佛眼,時代大致為遼金時期。
經歷千年風雨,如今雲岡石窟中許多佛像眼球早年丟失,有的係自然失落,有的屬人為盜挖,留下了空空的洞穴,令無數到此參觀的人痛惜。「隨着數字技術的應用與發展,我們相信今後通過多種手段的比對研究,一定能成功實現對這枚佛眼的復位,以此向捐贈人的善舉致敬。」趙昆雨說。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