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網記者劉蕊 河南報道)「走進河南就是走進了歷史」。90歲的金耀基日前來到河南,其九十書法展正在河南省美術館展出。這位學貫中西、與書寫有着不解之緣的大家,帶着自己百餘幅飽含深厚文化底蘊與人文關懷的書法作品亮相河南。這位「老校長」一點不老,接受記者採訪妙語頻出,幽默又不失大家之風。他接受記者專訪表示,河南,這片承載着中華上下五千年人文記憶、作為中華文字起源與書法演變發源地的土地,是每個讀書人的故鄉,在河南辦書法展,如同回到了家。

「河南是漢文化中原聖地,洛陽是十三朝古都,鄭州古城有着3000多年的歷史。在這裏辦展,就像是回到了文化的故鄉。」金耀基先生感慨地說,「對於每一個中國讀書人來說,河南都是一種故鄉的感覺。80歲書法展在香港舉行,90歲書法展在河南舉行,我感到非常榮幸。」

在書法藝術的探索中,金耀基先生深刻體會到了書法在歷史長河中的地位變遷。「書法在中國從漢到晉朝時期已經真正出現,被譽為『不朽之盛事』。然而在20世紀初,隨着西方文化的強勢進入,中國書法的藝術性卻遭到了質疑。」他回憶道,「當時有人認為書法不是藝術,甚至在民國初年,有學者主張漢字拉丁化,認為漢字不滅,中國必亡。」但金耀基先生堅信,書法是中國的第一藝術,它不僅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在世界藝術舞台上佔據着獨特地位。「如今,書法在世界範圍內的重要性已經毋庸置疑,它是中國藝術的獨特代表。」他自豪地說。
金耀基先生自幼在父親的督導下勤練書法,少年時代便已踏上「翰墨之道」。他鐘情於行草書,形成了獨特的「金體」風格。「我的書法追求飄逸與風韻,受敦煌飛天佛像等文化元素的影響,我希望字能動起來,展現出風動的美感。」90歲的他並未有「人書皆老」的感覺,反而他覺得「90歲比80歲時寫得更有進步,字更加健而有力。」
金耀基不僅在書法藝術上充滿熱情,他的幽默風趣也讓這場展覽增添了許多色彩。「90歲辦展已經很幸運了,古人可沒有這樣的待遇。」他笑着說,「王羲之當時只能在紹興和朋友喝喝酒,哪有我們現在的美術館。」他還展望未來,幽默地表示:「如果100歲時還有展覽,恐怕要和機器人一同辦理了。不過,機器人可能還搞不清楚我的書法,畢竟我的字可是有獨特韻味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