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記者 吳健怡)海皇粥店突然結業,逾百名員工在公司倒閉前夕才接獲通知失掉「飯碗」,昨日陸續到各區勞工處分區辦事處求助,索取遣散費、欠薪等。有員工表示,近月不時被拖糧,又批評資方不負責任要破產欠薪保障基金埋單,「你(僱主)一個物業足以支付有餘,賺千多萬元充足有餘,你(將責任)交給政府很不對,而且要等數個月」才獲賠償。據悉海皇創辦人兩個月前以4,800萬元出售九肚山一幢洋房,賬面勁賺1,120萬元。立法會議員郭偉强質疑資方財政是否穩健,卻將破欠基金當作提款機,促請特區政府檢視破欠基金制度,避免被人濫用。

特區政府勞工處表示,昨日收到逾80名受影響僱員求助,涉款逾800萬元。積金局也證實,資方拖欠員工去年12月的強積金附加費,以及今年首3個月供款及附加費,涉款約57萬元。
海皇粥店母公司海皇國際董事局7日晚公布,基於經營環境及財務狀況惡化等因素,決定終止全部業務,並於同日關閉所有店舖及辦公室。該公司隨後將以債權人自願清盤的方式進行清盤。海皇國際向全體員工發出終止僱傭合約通知,即日起終止僱傭合約,將會盡快通知員工未發放的工資、代通知金、累積年假、遣散費等的安排,員工可就法律權利及可向公司提出索償的金額等疑問諮詢勞工處。
該集團全港7間分店昨日拉閘。在美孚分店工作的員工表示,7日傍晚收到結業消息,管理層明言若員工需要索償,可向勞工處查詢。她批評公司將責任推卸予政府,「負責任僱主,應該先向員工發回欠薪、遣散費及長期服務金等,然後光榮結業,何須要我們去勞工處索償?你一宣布清盤就推給政府,我們要等幾個月才能由破欠基金追回部分欠薪,員工的生活怎麼辦?」

資深分店經理:去年起拖糧
工聯會飲食業職工總會昨日下午聯同13名員工到勞工處葵涌分區辦事處求助。在海皇工作約25年的葵芳分店經理韋女士憶述,前晚公司通知分店的當值主管要收數,之後被主管通知要交還鎖匙,「那一刻才知道要拉閘。」她的長期服務金已被拖欠36萬多元,計及大假、補假、四五月份薪金,以及代通知金等,合計被欠高達近50萬元。
韋女士表示,資方一般每月7日出糧,「過去20年都非常準時,並沒有出現拖欠,但去年下半年開始出現拖糧,如經理職級差不多拖延至每月廿幾號出糧,而一般員工也要到每月十幾號出糧。」

韋女士表示,目前已無法聯絡公司負責人,「他都不聽我們的電話。」她批評公司不顧員工手停口停的困局。
對海皇粥店在結業聲明中,建議受影響員工可就法律權利等疑問諮詢勞工處,飲食業職工總會會務主任招冠聰批評,資方未有依法支付欠薪及遣散費,形同將責任轉嫁政府與員工,「將個波拋畀政府。」
創辦人兩月前賣樓賺1120萬
主打白粥、炒麵、腸粉等地道平民美食的海皇粥店,全盛時期在港擁有逾30間分店,但結業前僅剩7間。海皇粥店曾於去年推出富話題性的「$10放題優惠」,吸引大批食客捧場,一度出現排隊人潮,但最終無法逆轉結業厄運。
資料顯示,創辦人蔡汪浩今年3月,以約4,800萬元出售九肚山皓朗山莊一幢洋房,賬面勁賺1,120萬元。
郭偉强表示,海皇粥店宣布即時結業,未能充分顧及員工的權益保障,實屬不當。在結業聲明中,建議員工若對申請破欠基金有疑問,可諮詢勞工處,「破欠基金並非企業的提款機,它是具備充足營運能力或經驗的企業,理應更早察覺自身財務狀況並作出妥善安排。」
外勞被逼遷 盼留港轉工
(記者 吳健怡)開業33年的海皇粥店全線結業,受影響員工當中包括20多名外勞。有來自佛山的外勞員工擔憂指,最怕「流離失所」,期望勞工處協助在港轉工。飲食業職工總會表示,外勞員工在前日(7日)晚上才收到結業通知,並被要求盡快搬離員工宿舍,他們期望公司正面交代業務結束的善後安排。

去年5月從佛山來港打工的錢小姐及吳小姐在海皇粥店葵芳分店擔任服務員。錢小姐表示,來港前已付2萬元的勞務費,原定在港工作兩年,怎料如今飯碗被砸,「檢查銀行戶口至今未收到上月工資,要到勞工處求助,計及代通知金等款項在內,被拖欠三四萬元。」
應得報酬未得 被索還鎖匙
數位外勞均居住在資方安排的宿舍,吳小姐表示她們雖未被要求即時遷走,但亦被要求交還鑰匙,「你即時收鎖匙、叫我們走,真是很離譜。」她們除了希望盡快取回應得的報酬,亦期望勞工處協助在港另覓工作。
飲食業職工總會秘書長黃必文表示,資方毫無先兆下結業,令員工尤其是外勞無家可歸,大感無奈和驚慌失措,冀僱主現身交代事件。

議員:若事前轉移資產需負責
(記者 王僖)根據破產欠薪保障基金委員會周年報告顯示,破欠基金2023/24年錄得近3.5億元盈餘。截至去年3月底,該基金累積盈餘為73.18億元。工聯會立法會議員梁子穎指出,隨着強積金對沖機制取消,破欠基金的角色更為重要,但主要資金來源是企業供款,他促請政府檢討申請機制避免被仍有財力的企業濫用,若清盤前涉及欺詐或轉移資產,負責人可能需承擔民事或刑事責任。
大律師陸偉雄指出,一間公司清盤不只是該公司的事,若要申請破欠基金,股東就脫不了關係,「公司未清盤前,究竟有沒有股東或任何人士,做了不當或違規的行為。(員工)現階段通常不是入稟法庭,我們應向清盤人進行申索,日後待清盤人變賣資產後,看看是否有能力償還。」
工聯會飲食業職工總會主席林千國指出,每年4月至6月為傳統飲食業淡季,憂慮飲食業在不景氣下,或引發裁員及結業潮,促請香港特區政府多派發餐飲消費券,刺激餐飲業復甦。該會會務主任招冠聰坦言,對市道感擔憂,「年初會員跟我們分享,年中一定會有出現無薪假情況,擔心中式酒樓生意額不好,大家消費習慣不同,有機會對中式餐飲業有比較大衝擊。」
【微觀點】競爭對手不限香港 變與不變需精準拿捏
(香港文匯報記者 洪澤楷)擁有30多年歷史的海皇粥店是不少人的集體回憶,該店也是小記的青春記憶。當年集團引入開放式廚房、清潔明亮的堂食空間,一洗粥舖的刻板印象,令人耳目一新。小記幾乎天天到該店吃過早餐才上班,惟吃着吃着卻發現出品變了味。飲食業只有兩種生存法則——變與不變:要不就是不斷創新,引入新產品新服務,保持食客新鮮感;要不就是堅持傳統口味、製法,三十多年如一日的餐牌反而能吸引忠實擁躉。但有時不變的真材實料,比百變更難。
小記早前在炳記茶檔實測,一名佛山旅客向記者表示,香港大部分食物在廣東各地都買得到:雞蛋仔、蛋撻等傳統香港小食,在內地隨處可見,但偏偏喜歡香港炮製的獨特味道,例如半舊餐廳設計,又或是碰運氣可否與明星相見,背後所追求的是在港的獨特體驗,而非追求食材本身的滋味。
香港飲食業是修羅場,一雞死一雞鳴是不變的常態,尤其在港人北上消費成風、跨境交通便利的大背景下,食肆競爭對手不再局限於香港這個小小市場內,還有神州大地的食肆,在變與不變的行銷策略下,必須要認清自己的優勢,堅持港味,以及持續提升服務質素,以港人愛去的深圳食肆為例,不少經營者為鞭策員工提高上餐效率,會在食客下單過後使用計時器計時。有些餐廳更引入懲罰制度,如果超過指定時間上菜,餐廳會提供小吃,會額外送菜安撫客人,令食客有賓至如歸之感。香港飲食業不進則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