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溟 經濟學博士、經濟學家

特區政府2024年的基礎建設開支高達990億元,佔全年公共開支總額的12%,在各項開支項目中名列第四。由於要「對未來作出投資」,在未來幾年內北部都會區相關工程和其他與經濟民生相關的策略性基建工程將陸續展開,政府的基本工程開支將進入高峰期,財政司司長預期基建開支將會在未來5年內大幅增加至年均1,200億港元的水平。

在政府面臨財政壓力時,無疑應繼續嚴格監管各項基建工程項目和大型建設的費用開支合理、造價貼近預算、工期按時推進,避免工程費用上漲、建造成本提升、施工量激增、人手緊絀等情況,以確保相關工程計劃的設計及施工更具商業可行性和財政可持續性,並能滿足公眾期望、早日落成和產生經濟社會效益、推動香港保持和提升經濟活力及城市競爭力。

多重因素構成香港工程造價高昂

多家設計和工程諮詢公司的國際建造成本指數研究報告都指出,香港的建造成本依然位列全球前十高,在亞洲主要城市中亦居首位。而根據立法會研究工務工程效益成本管理小組委員會的資料,建築工人成本、建築材料及裝備成本、機械成本以及風險溢價、承建商的營運成本和利潤,分別佔工程建造成本的三成至四成、兩成半至三成半、一成至兩成和一成至三成。此外,經濟周期、承建商的投標策略等其他因素,也會影響工程整體造價。

可以說,工人老齡化及人工成本居高不下、建築材料及裝備的高溢價、設計標準及要求高、大量的文件審批及重複的審批流程、本港山地多平地少等因素帶來的工程複雜性,是香港工程造價高昂的主要原因。

盼政府業界攜手培育新血

具體來看,建築工人成本受工資及工程所需工時影響。香港建築工人平均日薪約為1,270元,較紐約和倫敦低約兩成,較新加坡和內地一線城市分別高約七成和三倍。考慮到香港的物價及生活水平、人力供求等因素,香港建築工人的工資實屬合理水平,且建築工人工資近年來的整體升幅與其他非督導級的工種相若。但比較每十億工程的相應工程所需的工人工時,香港則遠高於其他城市。

為了努力縮短所需工時,工程業界可保證前期設計時間、完善設計圖則,避免欲速則不達,減少頻繁進行設計變更修改導致在工程過程中「隨做隨改」的比率。此外,亦可更多採用建築信息模擬等創新科技,配合「組裝合成」建築法、機電裝備合成法及場外預製建造方式和廣泛採用創新建築物料,減少建造項目對人力的依賴度,並提升工程項目的管理效率和建造業的生產力。

根據建造業議會的預測,建造業的人力短缺到2027年會超過4萬人。為了更好地補充和利用勞動力資源,在引進非本地人力資源作為輔助措施之前,首先應該立足於本地優先、優化存量,加強對本地基層工人、技術人員、專業人士的培訓,並繼續穩定地為行業吸引新人、培育新血。

建議制定勞工轉型提升計劃

在政府和企業合作方面,應制定本地勞工轉型提升計劃,針對各個技術層次建立長期職業培訓機制,設立專門的培訓安排、實訓基地和認證課程,通過政府補貼和政策支持,促使企業對本地從業人員進行再培訓和技能升級,完善進修及晉升階梯,鼓勵建造業從業人員提升技術專業資格、主動推進專業發展。同時,應堅持落實保障本地工人就業優先政策,在各主要公營工務工程項目中要求確保有大比例的本地工人參與。

在基層建造業從業員和技術工人方面,應當以現有的「先聘後訓」、在職培訓和持續進修為主,並拓寬技術提升課程、兼讀制短期課程、文憑課程等多種培訓模式,鼓勵從業人員熟悉不同工序和工藝,熟悉不同種類的建造技術和先進建築科技,促使新人逐步成長為半熟練工人(「中工」)和熟練工人(「大工」)、技術專才,利用複合技能、增值技能、升級技能,有效應對行業和整體經濟的周期性波動和趨勢性變革。

在專業人士方面,應利用好現有的「指定專業/界別課程資助計劃」、「在職培訓津貼先導計劃」和持續專業培訓,繼續支持大學增加建造業相關學位數目及課程,及時加入適切的建造科技內容,並在保障本地人才優先就業的前提下,繼續吸引海外和內地建築工程及相關學系的大學生來港發展,紓緩本地建築專業人才不足問題。

在吸引新人入行、增加建造業人手供應方面,應結合建造業的產業化策略和長遠發展策略,對社會各界和青年人士做好宣傳、引導和推廣工作,提供更多實習機會和對職業生涯的規劃與輔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