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是五一國際勞動節,行政長官李家超在社交平台發帖表示,日前到機場探望機場勞工,預早為他們打氣和送上勞動節祝福,政務司副司長卓永興到將軍澳一間安老院舍探訪前線員工,勞福局局長孫玉菡則探訪飲食業工友,並戴上手套體驗洗碗工作。現屆特區政府對保障勞工權益高度重視,實行了多項改善勞工權益的政策,包括取消強積金對沖、最低工資「一年一檢」、修訂法例提升職安健保障等,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不過,香港在保障和改善勞工權益方面仍然存在某些短板,例如產假和侍產假較少、退休保障不足等。特區政府要繼續將保障勞工權益作為重點工作之一,多聽取社會上的建設性聲音,與時並進地改善勞工權益。
本屆特區政府在多個政策領域已取得實質性成果,包括取消強積金對沖、提高最低工資和實現一年一檢、優化《僱傭條例》等,展現出積極改善勞工保障的決心。昨日起實施的取消強積金對沖安排,是改善勞工退休保障的重要一步。取消強積金對沖後,僱主強積金強制性供款累算權益不可對沖僱員「轉制日」起服務年資的遣散費或長期服務金。這項安排惠及全港300多萬勞工,而政府亦推出資助計劃,向僱主提供25年、總額超過330億元的資助,協助僱主過渡新制度,減輕企業負擔,同時確保僱員利益不受損害。
另一項值得肯定的政策,是法定最低工資由每小時40元上調至42.1元,並實行「一年一檢」,讓低收入群體可定期獲取合理調整。此外,《僱傭條例》下「連續性合約」的門檻由每周工作滿18小時調整為4星期內合計68小時,有助於更多兼職或彈性工時員工享有全面的僱傭福利,如有薪病假、年假等。這些政策的實施標誌着勞工保障的重大進步。
然而,在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增加、本地人口結構轉變、家庭友善政策滯後的背景下,香港在勞工權益方面的改革仍有不少短板亟待彌補。
例如在出生率降低的背景下,家庭友善政策亦是衡量勞工權益的重要指標。香港目前法定產假為14星期,支薪比率維持80%,近30年未變,男性則享有5天侍產假。有關假期待遇遜於內地、台灣、新加坡和韓國等周邊地區。國際勞工組織已建議應努力將產假延長至最少18星期,而香港至今仍未達標,可見仍有進步空間。面對生育率持續低迷、人口老化加劇的挑戰,特區政府應從根本上完善育兒支援政策。可以借鑒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經驗,推出如親職假、育兒假等更多家庭友善措施,這些措施有助於提升僱員的幸福感和歸屬感,促進家庭和睦和社會穩定。
另一方面,實施多年的強積金制度仍存在若干問題,這些問題如未能妥善解決,將嚴重削弱強積金作為退休保障支柱的功能。多年來,坊間對改革強積金制度提出多項建設性意見。例如建議特區政府應盡快落實早前承諾為低收入僱員代供5%強積金的措施,認為是可以「花小錢辦大事」。其次,強積金供款入息上下限已有十多年未作調整,嚴重脫離實際收入水平,無法為僱員提供足夠的退休保障。再者,針對強積金投資回報不佳的問題,可考慮推出類似銀色債券一類「保證回報高於通脹」的穩健產品,讓追求保本增值的市民有更多選擇。
正如李家超特首所指出的︰「打工仔是香港的重要基礎,基石力量」。特區政府近年在保障勞工權益方面邁出關鍵步伐,但改革之路尚未完結,必須以更前瞻的眼光和更具創新性的政策措施,持續深化勞工保障體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