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裕首度到香港舉辦個展。
●《花供》 主辦方供圖
●不同角度的《寶瓶》美感層次不同。主辦方供圖
●《水月》以片狀銅材錯落拼接。
●《鳳凰來儀》以流暢的線條與鏤空結構勾勒出輕盈的動感。

中環、金鐘一帶步履匆匆的金融中心,近年來融入了越來越多的藝術品,除了拍賣行、藝廊熱衷於向此靠攏,有藝術家也嘗試在高樓大廈間為作品尋找一個落腳點。台灣雕塑家李光裕就以「雕塑虛空」為題,首度呈現香港個展。九件雕塑散落在金鐘亞洲協會香港中心的不同角落,融入這個兼具藝術、歷史與自然元素的空間裏,展期直至今年12月中。李光裕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專訪時表示,今次來到香港展出是一個「巧配」,主辦方將他的雕塑帶到香港融匯中西的環境中,二者互相輝映,使整個場地煥發生機。●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小凡

「建築透過作品,在這個很高聳接天的地方,展現天、建築、人、地合而為一的境界。」71歲的李光裕站在亞洲協會香港中心的天台上,神采煥發地介紹着他的作品。他一向熱衷於令雕塑與環境相互呼應,就像他於1998年開啟的終身計劃:買下台北一處荒山,打造成自己的秘密花園,從周遭的自然環境取材,使雕塑與風光共鳴。

雕塑與城市的對話

此次展出的九件作品,皆以不同方式回應空間。其中,位於天台的《鳳凰來儀》以流暢的線條與鏤空結構勾勒出輕盈的動感。兩個相擁而吻的身影,一人身形輕盈,雙腳騰空,恍若敦煌「飛天」壁畫,另一人則雙腳着地,穩穩地迎接這場相遇。李光裕介紹,作品融合敦煌飛天、佛教「空性」概念及傳統書法線條。人物姿態如飛天般輕盈,體現「天上人間」的詩意交織。肢體與衣飾的線條以毛筆筆觸處理,人物身體被簡化為片狀,類似剪紙或皮影戲的二維效果,但保留立體結構的節奏感。

天台另一端的《空行》以藏傳佛教中的「空行母」為靈感,象徵智慧與慈悲,亦代表女性覺悟的靈性能量。人物腳踩於神龜上,動作柔美。李光裕介紹,該作品中人物的動作和瑜伽相似,而瑜伽可以通過身體修煉開發心靈潛力,突破精、氣、神的局限。該作品強調個體與宇宙的連接,呼應東方「萬物合一」的哲學。當兩人一起做瑜伽時,又是合二為一的景象。

走下天台,在一處轉角可看見作品《水月》,佛家「水中月、鏡中花」象徵萬物的虛實相生、流變不定。當陽光灑在人物的頭頂,便為其賦予了一些神性。人物身後是潺潺的流水,與環境渾然一體。作品以片狀的銅材錯落拼接,人物身形扭轉,彷彿乘風逐水。另一作品《寶瓶》也蘊含了一些佛家概念。

《花供》則被安置於半開放的空中廊道中,賦予空間禪意與生命的活力。台座象徵穩固與承載。瓶身如東方器物,花朵半含半放,既含期待又顯璀璨。蚱蜢則以靈動細節增添生機。雕塑的靈感源於中國畫中常見的《清供圖》,李光裕介紹道,該作品亦可從城市視角解讀——將香港比擬為「東方明珠」,城市匯聚金融、運輸、美食等元素,以怒放之花象徵其繁榮。

以佛教和書法為內核

李光裕深受佛學「空、有」概念影響。「空性」的佛學觀點在他的雕塑創作中亦有多處表現,人物身體中常帶有鏤空,臉部保留抽象化處理,給觀眾以想像的空間。他表示,生活中會有許多糾纏之物,希望自己的作品帶給觀眾平靜。那些處於虛實之間的作品,都蘊含了一種內觀自省的過程,也蘊含着時間的流動和生活的態度。

雕塑中展現的飄逸筆觸,離不開李光裕自幼學習書法的中式審美積累。他表示,自己在做雕塑時甚至不需要打草稿。由於曾負笈西班牙,他的作品也形成了東西融合的視野。

李光裕對雕塑鑒賞持開放包容的態度:「我像一個不挑食的美食家,無論古今雕塑,都能從品質中尋得美感。外在風格或地域特色並非關鍵,真正打動人心的是其內在品質。」他又將藝術與哲學相連接:「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其成就源於對本土文化的認同。如果民族疏離藝術,如同對飲食麻木,文明便停滯於生存層面。我的雕刻創作亦如此,雖然人間疾苦,但我們要將其轉化為智慧,這樣即使是在負面的環境中,也能找到正面的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