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73歲的畢淑敏完成了其第六部長篇小說《崑崙約定》。從1987年以《崑崙殤》處女作嶄露文壇,到2025年以《崑崙約定》為崑崙敘事畫下句點。畢淑敏用近四十年的時光,將崑崙山的風雪與戍邊人的青春凝成了一場跨越時空的生命對話。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劉蕊
日前,畢淑敏的新書《崑崙約定》正式面世,畢淑敏談到,寫《崑崙約定》是自己埋在心裏幾十年的種子,也是對一座山許下的承諾,「年輕的時候沒有寫,是怕自己寫得不夠好,技藝不夠,沒辦法把那些強烈的震動感表達清楚。出於私心,我特別希望這部小說在生命末期臨近的時候去完成,所以我決定盡可能延後。但,歲月不饒人,再推,我害怕自己寫不完了。有一天,我算了算日子,已經70歲了,那就開始吧!」
戍邊經歷成就書寫真實
青年時代在西藏阿里當兵、當衞生員的經歷對畢淑敏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日後的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畢淑敏16歲時到了西藏阿里軍分區衞生科當衞生員,11年後,從西藏阿里軍分區退役。整個青年時代,畢淑敏都在藏北高原度過。她看到了這個星球上最高聳的山脈,最荒涼的曠野;呼吸過稀薄的空氣,吃過冰冷的脫水菜;體驗過指甲翻翹、嘴唇皸裂;嘗試過在冰天雪地翻越高山,也想過結束生命以結束這難以忍受的苦難,更曾為年輕的犧牲戰友擦拭身上凝凍的血液。
畢淑敏總是會回憶起自己年輕時候的那段歲月,有很多跟她一樣的年輕小夥子和姑娘們,一起用年輕的生命結成一個鋼鐵的長城,守衛着祖國的邊疆。「我想,如果有機會,今生今世我要把他們寫出來,這個想法在心裏面像一顆種子,埋了很多很多年。」
書中,畢淑敏以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高原戍邊為背景,塑造了一批不畏艱難、個性鮮明的軍人形象。在這些戍邊戰士的身上,有一種理想主義的追求,他們在惡劣的環境中堅守信念,用生命丈量着信仰的高度。因為自己的親身經歷,她筆下的這些角色顯得真實而飽滿,展現了軍人們在極端條件下仍然勇於奉獻的崇高精神。
寫長篇猶如跑馬拉松
寫作過程是艱辛的,寫長篇猶如跑馬拉松。「嘔心瀝血」曾經對畢淑敏來說只是一個形容詞,可是寫長篇這就是一個真實寫照,「一日復一日,你極為孤獨,你是一個人去構建一個世界,而在這裏面要傾注你的感情,包括你的四肢百骸的力量。」畢淑敏坦言,「我當兵的時候身體素質非常好,所以才把我分到西藏去,這麼多年我幾乎沒住過醫院,但是寫這部長篇的過程中我一共住了四次醫院,進了三次急診,甚至報了病重,但是我真的不害怕,為什麼?最重要的是,我的《崑崙約定》第一稿已經完成了。」
這座橫亘於她16歲軍旅生涯中的雪山,既是她文學的原點,也是貫穿其創作的精神坐標——少女時代以《崑崙殤》揭開戍邊記憶的序幕,古稀之年以《崑崙約定》為這段歲月畫下句點。當七十歲的筆觸撫過阿里的凍土,曾經的「崑崙殤」終成「崑崙約」——不是虛構的傳奇,而是一代戍邊人用生命兌現的承諾,是作家以文字為戰友豎起的無字碑。
這裏的故事只有雲知道
畢淑敏在《崑崙約定》中以「這裏的故事,只有雲知道」收束全文,這貫穿首尾的意象不僅是對高原戍邊者隱秘奉獻的詩意註腳,更是她以文學重構歷史記憶的精神圖騰。畢淑敏說,《崑崙之約》重880克,將近1公斤。在現在快節奏、碎片化的閱讀時代,讀這樣一部70萬字的小說應該是有挑戰性的。但畢淑敏還是希望讀者們看一看,「除了知道那裏有無比壯麗的雲彩,知道我們有世界上最高的邊防線,知道那裏發生的這些故事,也可以看一看在那裏發生的愛情。」
評論家施戰軍認為《崑崙約定》的情節黏性強,群像描寫和深層意蘊處理出色。他認為,《崑崙約定》是一本寫人生海拔的書。「『只有雲知道』,知道什麼?知道人生能有多高。同時,崑崙也象徵着中華民族的精神高度,畢淑敏通過描寫普通士兵的故事,將『人性的高度』『人心的尺度』『生命的廣度』『思想的深度』相融,喚起讀者們對精神高度的嚮往。」
女心理師的三重身份 淬煉生死哲思
畢淑敏在書中寫道:「我們的青春還未綻放如花,就已經被生活重拍成為凝凍的松柏,這松柏就駐紮在崑崙山巔,變成一種信念和理念。」這段文字不僅映照着她如松柏般沉穩堅韌的性格,更揭示了醫生、作家、心理諮詢師這三位一體的生命詮釋如何塑造她的世界觀。正是這三種身份的淬煉,讓她對人生命題「生死」的思考呈現出醫學的冷靜、文學的悲憫與心理學的通透。
作為曾親歷高原生死的軍醫,她以紀實筆觸探入生命終點。1994年,她多次深入臨終關懷醫院,與臨終患者、家屬及醫護人員深度對話,最終完成《預約死亡》——這部中國首部聚焦臨終關懷的文學作品,以白描手法展現死亡的真實圖景,引發社會對臨終尊嚴的廣泛討論。
46歲那年,她重返校園攻讀心理學碩士,成為北師大年齡最大的學生之一。獲得執業資格後,她開設心理診所,卻因慕名者絡繹不絕,不得不直面診療量超載的職業困境。這段經歷促使她創作《女心理師》,將諮詢室裏的心靈風暴轉化為治癒讀者的文字良藥。她坦言:「成為作家也要有醫生的責任感,要為自己開出的文字處方負責,盡可能對他人有所裨益——這或許正是醫學基因在文學領域的延續。」
歷經生死淬煉的畢淑敏,始終秉持「向死而生」的哲學,將煩惱溶解於文字構築的精神高原。她以腳步丈量世界,65歲登臨北極點,用2018年出版的《破冰北極點》致敬自然偉力;收錄於《畢淑敏散文自選集》的八十餘篇散文,更將西藏戍邊、非洲探險等經歷熔鑄成對情感、旅行等生命體驗的終極叩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