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陸雅楠)科技為各行各業賦能,香港科技大學昨日舉辦「業界交流日」,以人工智能(AI)、生物科技及醫療科研為主題,匯聚業界交流,探討在人工智能浪潮下,科技如何革新醫療行業的未來。多個以港科大技術推動成立的初創團隊,亦在會場展示醫療創新發明,涵蓋疾病治療、檢測、診斷及預後治療等範疇,有科技公司研發了創新的超聲波技術,以特定波段向眼睛送藥,可望於5分鐘內完成視網膜病變無創治療。
特殊聲波送藥 5分鐘搞掂免打針
港科大初創公司宏聲醫療科技,昨日介紹了其研發可取代傳統玻璃體內注射(俗稱「眼內打針」)的低頻超聲波技術。公司創辦人及行政總裁孫瑋良表示,現行玻璃體注射需在距角膜緣3mm至5mm處進針,必須精準避開晶狀體與視網膜,操作誤差容許範圍較窄,而新技術利用特定低頻波段,將眼表藥物直接推送至眼底,並刺激細胞加快吸收,不但安全性較高並適用於所有需眼內注射治療的視網膜病變,如糖尿病黃斑水腫、視網膜靜脈阻塞等。
此外,傳統眼內注射連同消毒及護理需約10分鐘,新技術則可在5分鐘內完成,且無需術後特殊護理。設備現已進入量產前最後階段,單次治療成本將與傳統注射相近,孫瑋良說:「我們不希望患者因為要使用新科技,導致治療成本增加。」
目前,該公司正和全球大型藥廠合作,透過技術授權與藥廠共同開發產品,孫瑋良期望將來產品在臨床應用時,就已經能夠針對現有針劑提供新的用藥方法。
AI賦能 醫療科研時長由年變月
港科大副校長(研究及發展)鄭光廷在活動中表示,當AI與基礎科學交叉融合,可望以驚人準確度檢測疾病、設計療法,徹底改寫醫療保健模式,過去需數十年才能實現的發現,如今可能縮短至數月。
特區政府衞生署署長林文健在昨日活動上致辭表示,AI正重塑整個醫療版圖,在疾病治療和預防方面的潛力令人振奮,正如現場展示的,AI已在醫學影像、病理信號分析和精準診斷領域建立完整體系,不僅能篩選無數藥物候選方案,更能為慢性病管理帶來創新方法。
他特別提到,設於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的「粵港澳大灣區國際臨床試驗所」,將整合內地、香港,以及美國等地研發資源,加速創新醫療方案的驗證與應用。
部分科大初創公司醫療科研項目
康至德
●研發非入侵性的血液測試,檢測阿茲海默症(AD)及輕度認知障礙(MCI),其準確率分別超96%和87%。測試只需使用少於5微升的血漿,通過血液生物標誌物多維度分析,以實現精準評估
源至德生物醫藥
●開發創新的基因組編輯療法,用於治療家族性阿茲海默症,消除不同患者中攜帶特定突變的致病基因
恩康藥業
●以全新標靶 DNA 複製起始蛋白(DRIPs)為基礎,開發新一代抗腫瘤藥物,其中一款治療皮膚癌的凝膠已進入 II 期臨床測試
遨天醫療科技
●利用特定波長的紫外線刺激細胞組織表面,生成細胞圖像,支援病理醫生在手術中作即時評估,確認癌細胞是否已切除,只需3分鐘就能偵測癌細胞,準確度逾九成
煥境生物科技
●開創出能優化免疫細胞生長條件的創新細胞仿生平台,促進免疫細胞加速繁殖,降低細胞療法費用
全境智能
●非接觸式遠程健康監測系統「Vitals™」,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或電腦的攝影機在30秒內收集關鍵健康指標,準確度媲美心跳監測器,為全球首個獲美國FDA許可醫療App,獲醫院、政府機構、保險公司等採用
資料來源:香港科技大學
整理:香港文匯報記者 陸雅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