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部於2025年3月12日(星期三)下午召開東深供水工程對港供水60周年成效新聞發布會,水利部副部長陳敏介紹有關情況,並和水利部調水管理司司長王平、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員會主任吳小龍、廣東省水利廳黨組書記黃志堅共同答記者問,水利部新聞發言人、辦公廳二級巡視員刁莉莉主持會議。

刁莉莉:各位媒體朋友,大家好!歡迎出席水利部新聞發布會。

今年3月是東深供水工程對港供水60周年。今天水利部舉行新聞發布會,全面介紹東深供水工程有關情況和60年來對港供水的成效,並回答大家關心的問題。

出席本次新聞發布會的有:水利部副部長陳敏、水利部調水管理司司長王平、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員會主任吳小龍、廣東省水利廳黨組書記黃志堅。

首先,請陳敏副部長作介紹。

陳敏:各位媒體朋友們,大家好!歡迎各位出席今天的新聞發布會,關注東深供水工程對港供水60周年成效。

東深供水工程是黨中央為解決香港同胞飲水困難而興建的跨流域大型調水工程。大家知道,香港三面環海,淡水資源匱乏,人均可用本地水資源量僅33立方米。1963年,香港遭遇百年一遇大旱,350多萬香港市民生活陷於困境。黨中央、國務院心繫香港同胞飲水之苦,1963年底,周恩來總理親自批准興建東深供水工程。1964年2月20日,工程全線開工,上萬建設者懷着對香港同胞的深情厚誼,在缺機械、少技術的年代,用血肉之軀,克服了輸水線路長、水位提升難度大、工期緊張、颱風頻繁襲擾等重重困難,僅用短短一年時間,建成長達83公里的宏大供水工程。1965年3月1日,飽含祖國深情的東江水奔流入港,終結了香港嚴重缺水的歷史。

60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對港供水工作,在政策、規劃、資金等方面給予了大力支持。水利部會同廣東省以對香港同胞高度負責的態度,着力做好對港供水各項工作,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治水思路和關於治水重要論述精神,強化流域統一規劃、統一治理、統一調度、統一管理,保障對港供水量足質優。精心編制《粵港澳大灣區水安全保障規劃》等一系列重要規劃,統籌謀劃大灣區水安全保障總體布局,大力推進國家水網骨幹工程建設,有力支撐了大灣區高質量發展。

60年來,東江沿線各地顧全大局、通力合作,扎實做好源頭管控、污染防治和水源保護等工作,充分體現了內地對香港的深情厚誼和無私奉獻,見證了祖國人民與香港同胞血濃於水的骨肉親情。

60年來,一代代建設者敢於創新、接續奮鬥,先後4次對東深供水工程進行擴建改造,累計對港供水超300億立方米,滿足了香港約80%的用水需求,極大改善了香港同胞的生活條件,為香港蓬勃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2021年4月,東深供水工程建設者群體被中共中央宣傳部授予「時代楷模」稱號。

一泓清碧向南流,深情共飲東江水。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水利部將持續強化流域治理管理,全力構建更加完善、更加高效的大灣區水安全保障體系,不斷提升對港供水保障能力,為維護香港長期繁榮穩定作出水利貢獻,為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加堅實的水安全保障。

我先簡要介紹這麼多,接下來,我和我的幾位同事願意回答大家的提問。謝謝!

刁莉莉:感謝陳敏副部長的介紹。下面我們進入提問環節,提問前還請各位記者舉手示意,並通報自己所在的新聞機構。請開始提問。

問答環節

問答1 新華社:東深供水工程全面通水60年來,在支撐國家重大戰略實施、保障香港長期繁榮穩定方面取得哪些成效?謝謝!

陳敏:感謝您的提問,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航運中心、貿易中心,但本地人均水資源量嚴重不足,屬於極度缺水地區,加之調蓄能力不足,缺水成為制約香港發展的關鍵因素。為此,黨中央決定興建東深供水工程,經過60年精心建設與守護,東深供水工程成為了香港供水的生命線,有力保障了香港的長期繁榮穩定,深刻證明祖國永遠是香港的堅強靠山,背靠祖國是香港穩定繁榮的最大優勢。

一是徹底結束香港缺水困局。工程建成前香港水荒頻現,比如1963年那場歷史罕見的大旱導致全港每4天供水4小時,嚴重影響了居民生活和經濟發展。黨中央指示「要不惜一切代價保證香港同胞渡過難關」,為此僅用一年的時間實現東江水倒流香港,至今累計對港供水超300億立方米,有力確保了750多萬香港同胞飲水安全。

二是持續支撐香港經濟騰飛。東深供水工程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從未間斷地為香港供應東江水,年供水規模也由建設初期的0.68億立方米提升到24.23億立方米,有力支撐香港從傳統加工製造業向國際金融中心、航運中心、貿易中心的轉型,成就了香港今日的繁榮都會盛景,60年間,香港GDP增長超過266倍,持續優化的供水能力為香港經濟騰飛提供了堅實的水資源保障。

三是有力保障國家戰略實施。香港與內地血脈相連,東深供水工程的建成實施,讓香港人民深切感受到了祖國的殷殷關切,為「一國兩制」奠定了良好的民生基礎。新時代下,東深供水工程構建的「東江—深圳—香港」輸水廊道,有效促進粵港兩地產業協同和要素流動,有力支撐了粵港澳大灣區等國家重大戰略實施。

謝謝。

問答2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廣:東深供水工程自20世紀60年代建成以來,歷經多次升級改造,這些改造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對保障香港供水起到了怎樣的作用?謝謝!

陳敏:好的,這個問題請廣東省水利廳黃志堅書記回答。

黃志堅:感謝您的提問。

黨和國家始終心繫香港的繁榮發展,始終牽掛香港同胞的民生福祉,高度重視對港供水工作,水利部一直悉心指導,傾力支持。東深供水工程建成以來的這60年,是香港發揮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優勢,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時期。每到香港發展的關鍵時刻,廣東省認真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在水利部的指導下,急香港所需,盡廣東所能,全力保障香港經濟社會發展用水需求,先後於1974年、1981年、1990年和2000年,對東深供水工程啟動了三次擴建、一次全面改造。近年來,廣東認真實施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重大國家戰略,歷時5年建成大灣區超級工程——珠三角水資源配置工程,作為東深供水工程的「延續」,為香港提供應急備用水源。我們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不斷提升對港供水能力。東深供水工程年供水能力由0.68億立方米躍升至24.23億立方米,年供水能力提升了30多倍,讓香港同胞再無用水之憂。

二是不斷提升對港供水水質。1998年,廣東省在深圳水庫建成了世界上當時同類型規模最大、日處理水量達400萬立方米的原水生物硝化工程,為香港供水水質增設了一道「安全網」。2000年至2003年實施的改造工程,按照清污分流的設計理念,將供水系統由原來的天然河道和人工渠道輸水改為封閉專用管道輸水,實現了對港供水質與量的「雙重飛躍」,讓香港同胞喝上安全水、放心水。

三是不斷提升對港供水應急保障能力。去年建成投入使用的珠三角水資源配置工程,從西江幹流取水,可為香港提供應急備用水源,對港供水實現「雙水源、雙保障」。

經過60多年的精心建設守護,東深供水工程滿足了當前香港近八成的淡水需求,成為保障香港供水的生命線,增進了香港同胞的民生福祉,保證了香港的繁榮穩定。60多年來,一代代東深供水工程建設者牢記使命,心系同胞,攻堅克難,接續奮鬥,凝聚了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推動香港繁榮發展的磅礴精神力量。2021年4月,東深供水工程建設者群體被中共中央宣傳部授予「時代楷模」光榮稱號。

2023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時強調「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要把水資源問題考慮進去」。廣東省將始終牢記總書記殷殷囑託,把保障對港供水作為重要責任,努力為香港保持長期繁榮穩定作出新的貢獻。

謝謝。

問答3 中國紀檢監察報:水資源是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命脈,東江跨江西、廣東兩省,流經多個地市,在加強東江流域水資源管理和保護方面有哪些具體舉措?謝謝!

陳敏:這個問題請珠江水利委員會吳小龍主任來回答。

吳小龍:感謝媒體朋友們對珠江流域水利工作的關心和支持。下面我來回答您的問題。

東江作為珠江流域三大水系之一,流經江西、廣東兩省,是香港、深圳等大灣區中心城市的生命水源。在水利部的領導下,珠江委強化流域治理管理「四個統一」,不斷提升流域水旱災害防禦能力、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能力、水資源優化配置能力和江河湖泊生態保護治理能力。

一是強化流域統一規劃。堅持系統觀念,編制珠江流域綜合規劃、珠江水資源綜合規劃、珠江河口綜合治理規劃、粵港澳大灣區水安全保障規劃等,對流域水旱災害防禦、水資源優化配置、水生態保護治理等作出總體安排,構建流域開發治理保護的整體格局,為大灣區水安全保障提供頂層設計。

二是強化流域統一治理。堅持問題導向,完善以東深供水工程、珠三角水資源配置工程等為主幹,新豐江、楓樹壩、白盆珠等水庫為結點的區域水網布局,增強東江水資源統籌調配能力、供水保障能力、戰略儲備能力。珠三角水資源配置工程已全面建成通水,與東深供水工程形成「雙水源、多通道」的供水格局,進一步提升對港供水保障能力。

三是強化流域統一調度。堅持科學統籌,制定印發東江流域水量調度方案,根據流域來水、水庫蓄水,統籌各方用水需求,逐年制定下達調度計劃,合理確定年度水量分配指標,組織實施水工程聯合調度,同時做好抗旱、突發性水污染事件處理等水資源應急調度工作,保障流域供水安全和生態安全。

四是強化流域統一管理。堅持「四水四定」,全面落實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度,制定東江流域水量分配方案和生態流量保障實施方案,健全水資源監測體系,嚴格取用水監管,切實守住流域水資源開發上限和生態流量管控底線。充分發揮河湖長製作用,推動流域區域聯防聯控聯治,保障東江水源優質穩定。

目前,珠江委正在按照水利部的安排部署,全力做好珠江流域防洪規劃修編、珠江河口綜合治理規劃修編和區域水網規劃報批工作,指導推進東江幹流治理等重點工程立項建設,全面開展跨省河流水資源統一調度,大力推進河湖和已建水利水電工程生態流量確定與保障工作,不斷強化流域治理管理,推動高質量發展,保障珠江水安全。

謝謝。

問答4 中國水利報:水資源調度是優化水資源配置、實現水資源「空間均衡」的重要措施。請問在強化東江流域統一調度方面開展了哪些工作?謝謝!

陳敏:這個問題請調水管理司王平司長來回答。

王平:感謝您的提問,下面我來回答您的問題。

開展水資源統一調度,是實現空間均衡的重要抓手;是強化水資源剛性約束、優化水資源配置的重要內容;也是推動水利高質量發展、復甦河湖生態環境的重要支撐。東江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水源地,其水資源調度直接關係到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安全。近年來,水利部持續強化東江流域水資源統一調度,推進東深供水工程標準化管理,加快數字孿生東深供水工程建設,全面提升調度管理能力和水平。

一是健全調度機制。水利部先後制定印發了《水資源調度管理辦法》《關於進一步加強流域水資源統一調度管理工作的通知》,遵循「節水優先、保護生態、統一調度、分級負責」的原則,建立健全調度協商、監測預警、信息共享等工作機制。指導珠江水利委員會制定印發《珠江流域(片)水資源調度管理實施細則》,為科學精準開展水資源調度提供製度保障。

二是實施統一調度。水利部將東江流域和東深供水工程列入第一批開展水資源調度的跨省江河流域及重大調水工程名錄。組織實施東江流域水資源統一調度,把保障香港用水擺在優先位置,確保對港供水量足質優。通過統一調度,有力應對了2021年底東江流域自1961年以來最嚴重乾旱,全面保障了大灣區供水安全。

三是加強工程管理。以「系統完備、安全可靠,集約高效、綠色智能,循環通暢、調控有序」為目標,大力推進調水工程標準化管理。2023年10月,東深供水工程被認定為首批水利部標準化管理調水工程,在全國起到示範引領作用。指導地方加快推進數字孿生東深供水工程建設,建立「天空地水工」一體化監測感知體系,實時為工程保駕護航,確保工程安全運行、效益充分發揮。

下一步,我們將統籌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加強國家水網骨幹工程聯合調度,實現跨流域跨區域水資源豐枯調劑,保障生活、生產、生態用水。同時,加快推進國家水網調度中心建設,全力推進水網數字化、調度智能化、監測預警自動化,構建安全韌性現代水網,進一步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水安全、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需求。

謝謝。

問答5 中國日報:我們都知道,東深供水工程是一項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基礎設施工程。請問如何加強工程運行管理和維護,確保對港供水的安全、穩定、高效?謝謝!

陳敏:這個問題請黃志堅書記來回答。

黃志堅:感謝您的提問。

東深供水工程是保障香港供水的「生命線工程」,工程運行管理容不得半點閃失。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兩會期間參加廣東代表團審議時,特別問起東江的水質怎麼樣。廣東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親切關懷、殷殷囑託,堅持「一流工程、一流技術、一流管理」的理念,加強東深供水工程運行管護,工程建成60年來,實現安全、穩定、優質對港供水300多億立方米。具體來說,主要是抓好四件事:

一是抓責任落實。廣東省從守護生命線的政治高度,在東江流域和東深供水工程建立健全河湖長體系,由省領導擔任省級河長,協調上下游、左右岸、跨行政區域間的聯防聯控;成立省東江流域管理局、省生態環境廳東江執法分局、深圳市公安局東深分局等機構,統籌協調流域水量調度、水質保護、安全保衛;沿線各地顧全大局,通力合作;粵港供水公司負責工程運維,加大投入,精心管護。廣東省建立了責任明晰、協同高效的調度、運行、監督、管理機制,凝聚了保障供水安全的強大合力。

二是抓法治保障。廣東省先後出台了《廣東省東江水系水質保護條例》《廣東省東深供水工程管理辦法》《廣東省東江流域水資源分配方案》《廣東省東江流域水量調度管理辦法》等13部法規文件,構建起覆蓋水質保護、水量分配、工程管理的全方位制度體系,為東深供水工程安全運行保駕護航。

三是抓安全防護。構建「源頭管控—沿線監管—末端保障」三級防護體系。在源頭落實新豐江、楓樹壩、白盆珠三大水庫生態保護措施,強化水源地水資源管理和保護;在沿線設有5套巡檢機器人、7套水質自動監測站、11架無人機、近2000個視頻監測點,加強工程巡查;在末端深圳水庫,建有水質監測中心,通過國家和國際計量認證的指標檢測能力超過1000項,全天候監測原水水質,全方位保障供水安全。

四是抓科技賦能。建設東江水資源水量水質監控系統和數字孿生東深供水工程,建立覆蓋「天空地水工」多模態、多維度的感知體系,綜合運用BIM、GIS、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開發多梯級需水量預測模型和智能調度決策支持系統,實現防汛、供水、工程安全的預報、預警、預演、預案「四預」功能。

建成至今,工程實現60年安全運行零事故。下一步,我們將牢記建設東深供水工程的初心使命,進一步提高工程運行管護水平,始終確保對香港安全供水、供安全水。

謝謝。

問答6 人民網:近年來極端天氣頻發多發,我們都知道2021年底東江流域遭遇1961年以來最嚴重旱情,請問水利部門採取了哪些應對措施,保障香港、深圳等大灣區城市供水安全?謝謝!

陳敏:這個問題請吳小龍主任回答。

吳小龍:感謝人民網記者的提問,我來回答您的問題。

大家知道,2021年底至2022年初,受降雨持續偏少影響,東江流域江河來水偏少約7成,水庫蓄水嚴重不足,遭遇了1961年以來最嚴重旱情,嚴重威脅大灣區供水安全。按照水利部統一部署,珠江委堅持底線思維、極限思維,做到預字當先、實字托底,我們會同廣東省水利廳全力做好抗旱保供水工作。主要採取以下幾項措施:

一是構建「三道防線」。以深圳水庫等當地水庫為「第一道防線」,搶抓時機蓄水補庫,「灌滿門前水缸」;以劍潭水庫等近地水庫為「第二道防線」,及時向「第一道防線」應急調度補水;以新豐江、楓樹壩、白盆珠水庫等遠地水庫為「第三道防線」,持續向「第二道防線」補給水源。當地、近地、遠地「三道防線」聯合調度、梯次供水,形成了大空間、長尺度、多層次的供水保障格局,對保障供水安全發揮了決定性作用。

二是強化「四預」措施。根據旱情發展變化,我們運用珠江水旱災害防禦「四預」平台,滾動開展旱情短期、中期、長期預報,及時發布東江乾旱黃色預警,預演研判香港、深圳等城市供水保障形勢,科學制定應急水量調度方案,為抗旱保供水贏得主動。

三是抓好「四個精準」。錨定「確保香港和珠江三角洲城鄉供水安全」目標,精準範圍、精準對象、精準時段、精準措施,滾動開展東江水資源供需平衡分析,因地制宜採取節水、調水、建設應急水源工程等措施,及時實施了3次應急水量調度,果斷啟用新豐江水庫死庫容,確保了供水安全。

近年來,受全球氣候變暖等因素影響,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呈多發強發態勢,水旱災害的反常性、複雜性、不確定性顯著增強。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樹牢底線思維、極限思維,堅持預字當先、以防為主,加快推進水旱災害防禦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全面提高風險預見和處置能力,以防禦措施的確定性有效應對水旱災害發生的不確定性,全力保障粵港澳大灣區防洪安全和供水安全。

謝謝。

問答7 工人日報:圍繞東深供水工程,粵港兩地開展了哪些合作,對保障對港供水安全、深化粵港合作有何促進作用?謝謝!

陳敏:這個問題請黃志堅書記來回答。

黃志堅:感謝您的提問。

東深供水工程通水60年來,粵港兩地攜手共進,圍繞對港供水安全,開展「供水+經濟、供水+科技、供水+文化」全方位合作,樹立了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的典範。

一是強化「供水+經濟」,助力區域經濟協同發展。1964年4月以來,粵港雙方共簽訂13輪供水協議,建立對港供水長期合作機制。成立供水運行管理技術合作小組,每年召開會議,共同商討對港供水相關事宜。實施水量「五級」調節機制,確保對港精準供水,最大程度保障香港用水需求。60年來,香港人口從350多萬增長到750多萬,增長了1倍多;經濟總量從119億港元增長到3.2萬億港元,增長了266倍;對港實際供水量從1965年4100萬立方米增長到近年來每年8億多立方米。源源不斷的東江水成為了香港長期繁榮穩定的有力支撐。

二是強化「供水+科技」,推動水利高質量發展。粵港雙方通過企業交流、學術研討等方式,不斷深化科技交流合作。通過「粵港科技合作資助計劃」資助超140個科研項目,涵蓋水務、環保等多個領域;定期舉辦粵港澳大灣區水務論壇,共享水務管理新理念、新技術;組建粵港水安全保障聯合實驗室,推動水安全前沿科學和關鍵技術研究。當前,我們正在推進粵港澳大灣區水科技創新中心及節水產業創新聯盟建設,圍繞「水資源、水安全、水生態、水環境、水文化、水經濟」進一步加強合作交流。

三是強化「供水+文化」,增進粵港兩地情感交融。東深供水工程是保障香港供水的生命線,更是見證粵港情深的文化紐帶。近年來,粵港兩地通過口述史、紀錄片、展覽、研學等形式,宣傳了內地對香港的深厚情誼,感召了廣大香港民眾飲水思源、愛港愛國。今年是東江水供港60周年,粵港兩地共同開展了多項交流活動,包括在東深供水工程打卡、拍攝東江水主題電視節目特輯、組織香港學者專家和青年參觀國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設等,進一步營造「同飲一江水,粵港兩地親」的濃厚氛圍。

「水脈」就是「命脈」。東深供水工程促進了粵港兩地的合作,增進了粵港人民血濃於水的親情,增強了粵港一家人共謀發展的決心,必將為「一國兩制」行穩致遠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注入持久動力。

謝謝。

問答8 人民日報:2020年頒布實施《粵港澳大灣區水安全保障規劃》,請問規劃目前實施進展,下一步有哪些重點考量?

陳敏:感謝人民日報記者的提問,這個問題問得很好,我來回答。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印發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2020年12月,水利部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聯合頒布《粵港澳大灣區水安全保障規劃》,從流域層面、灣區層面、城市群和城鎮層面等三個層面提出了水安全保障總體布局。規劃實施四年多來,在國務院有關部委、廣東省人民政府、香港和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下,水利部積極推進規劃重點任務落實落地,重點構建四張網:

一是構建一體化高質量的供水保障網。以供水水源互聯互通和供水工程挖潛提升為基礎,推進大藤峽水利樞紐、珠三角水資源配置工程、廣州北江引水工程、對澳門第四供水管道工程等一系列工程建成並發揮效益,城市供水結構不斷優化,西江、北江、東江「三江連通」供水網絡不斷完善。

二是構建安全可靠的防洪減災網。以加強防洪治澇薄弱環節建設和聯防聯控為重點,完成廣東西江幹流治理、潖江蓄滯洪區等工程建設,全面推進大灣區堤防鞏固提升、東江幹流治理等項目前期工作,加快推進珠江幹流重要堤防達標建設三年行動方案落實,成功防禦多次特大洪水和超強颱風,確保大灣區城市群防洪安全。

三是構建全區域的綠色生態水網。以涉水空間管控和水環境系統治理為抓手,縱深推進河湖庫「清四亂」常態化規範化,嚴格管控水域岸線,打造綠色生態廊道,推進萬里碧道和幸福河湖建設。加強江河源頭區水土流失預防保護和水源涵養建設,強化重要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大灣區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持續穩定在100%。

四是構建現代化的智慧監管服務網。以「需求牽引、應用至上、數字賦能、提升能力」為總體要求,加快數字孿生水利體系建設,建成珠江水旱災害防禦「四預」平台、數字孿生北江、數字孿生大藤峽,推進大灣區現代化雨水情監測預報體系、數字孿生珠江河口建設。強化與香港、澳門合作交流,共同籌建水利部粵港澳大灣區水安全保障重點實驗室,成立粵港澳大灣區涉水事務標準協同研究中心。

下一步,水利部將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部署,持續推進《粵港澳大灣區水安全保障規劃》實施,加快完善水利基礎設施網絡,切實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水利部將與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簽訂涉水事務合作安排,並深化落實好2016年與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簽署的涉水事務合作安排,保障香港、澳門供水安全、防洪安全,支持香港、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推進「一國兩制」實踐行穩致遠。

謝謝。

刁莉莉:再次感謝陳敏副部長和其他幾位發布人,謝謝各位記者,今天的新聞發布會到此結束。再見!

(來源:中國水利、廣東水利微信公眾號)

責任編輯: 孫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