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芝齡

在前文,筆者提到在全國兩會,外國媒體熱議中國的創新科技,甚至有外國記者借助DeepSeek進行翻譯,效果理想。當時筆者在文末指出,「AI不會取代人類,但使用AI的人會取代不用AI的人」。其實,用意就是與其迴避、抗拒,不如好好地擁抱創新科技,讓新科技如人工智能、大型語言模型等為自己所用。最近,有報道指本港8間資助大學,有4間已開始引入相關模型予師生使用,提升教學與研究效率,有學者認為應鼓勵學生善用AI作為學習工具,以推動未來的經濟發展。筆者認同,相關工具可幫助學生學習,只要是以正途使用,絕對有益而無害。

有媒體近日特意向本港八間資助大學查詢,得到回覆,科技大學、嶺南大學及城市大學,上月已經為全校師生免費提供DeepSeek-R1模型,教職員及學生可透過學校平台,按需要選擇使用不同AI工具。而理工大學則表示,現時理大為全體師生及員工免費提供包括DeepSeek模型在內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應用程式,以支持其教學和研究。

另外四間大學,雖然未有直接向學生提供DeepSeek工具,但態度均為正面,例如中大就表示如學生獲得導師的明確允許,可適當使用如ChatGPT或DeepSeek等AI工具完成作業;教大則回覆,大學正對DeepSeek-R1大型語言模型的不同用例進行探討和測試,並為師生提供講座,介紹DeepSeek的認知模擬術及使用心得。

對於使用DeepSeek,最令人關注的問題,當然就是功課、論文抄襲,其實要處理相關問題,目前大學已設有一定機制處理,筆者認為,如果學生「純抄襲」DeepSeek等然後交功課,講師、教授等會有方法處理,並如同其他學術抄襲的方式處理。

一個使用DeepSeek而又合規的情況,就是學生向DeepSeek提問,得到的建議不能搬字過紙,而是把DeepSeek的建議結合自己的想法,去構思以及撰寫文章。筆者自己也試過,就某個社會議題問DeepSeek建議,本來筆者只想到三至四個點,但作為大型語言模型的DeepSeek,提出的點子,是筆者的兩倍,值得參考,但是必須靠自己再核實資料。

今年全國兩會已經勝利閉幕,科技發展也是兩會的其中一個焦點,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到,要培育、建立未來產業,包括培育生物製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來產業。回想過去一段日子,由DeepSeek、機器人到《哪吒2》,一項又一項科技或者高超的動畫技術,其實國家已用成果告訴全球,中國的創新科技、人工智能以至機器人技術已到達世界頂尖水平,香港作為國際都會,都着力打造、發展創新科技,讓大學生接觸更多創新科技或人工智能產品,也是提升他們的科技素養,有利而無害。

若我們把創新科技應用放大一點,假想科技是香港經濟、私人企業的增長動力,這讓筆者想起了「56789」理論,即是民營經濟貢獻了中國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創新科技業能在香港發展到什麼地步,當然有待社會各界去發展、發掘,但以DeepSeek為例子,有估計指其市值可能最高達1500億美元,其創辦人梁文鋒即使不是萬億也是千億富豪;梁文鋒這成功例子,也是給予香港青年希望的很好借鏡,香港青年在創科發展上需要急起直追。筆者相信,香港青年有能力、實力創造出屬於香港的代表作,在國家以至國際層面揚威。

(作者為自由黨灣仔支部主席、灣仔青年聯會主席)

相關閱讀:

青衝芝齡|外媒熱議中國科技 香港要賦予青年創科力量

責任編輯: 宋得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