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代表委員:港可探索試點「數據特區」
在對內賦能千行百業的同時,算力服務、算力應用、算力裝備將成為中國拓寬外貿邊界、鍛造外貿新質生產力的關鍵抓手。業內人士認為,中國完全具備在智能算力、通用算力、超級算力等資源市場開闢新賽道、打造經濟增長新亮點的整體實力。包括香港在內,擁有三個超算中心的大灣區在國家算力布局中具有跨境互聯互通的獨特優勢。
代表委員提出,以香港為「數據特區」,大灣區合力探索離岸數據中心建設,可為國家算力出海助力。●香港文匯報記者 敖敏輝、丁春麗、黎梓田北京、山東、香港連線報道
2024年第四季度,中國聯通互聯網應用創新基地(二期)項目在廣州黃埔開工。作為中國聯通大灣區算力總體規劃中的核心節點,該基地是韶關算力集群和香港將軍澳國際節點的中間樞紐。隨着該項目開工,大灣區算力互聯互通邁出了重要一步。
發揮內聯外通功能 助內企與國際接軌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粵港澳合作促進會副會長林至頴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分析指出,香港擁有與國際接軌的法律體系、自由開放的資本流動政策,以及高效透明的監管環境,能有效降低跨境合作中的制度摩擦。其獨立關稅區地位和成熟的金融體系,可為中國算力企業提供融資、結算和風險管理支持。同時,香港業界對國際市場需求和規則理解深刻,可幫助內地企業規避合規風險(如數據隱私、網絡安全等)。
「香港也是亞太地區的通信樞紐,擁有多條國際海底光纜和高速網絡帶寬,數據傳輸效率高,適合作為算力服務的國際節點。香港的數據中心密度居全球前列,且持續擴容(如將軍澳數據中心集群),可為雲計算、人工智能等高算力需求提供硬件支持。」林至頴說。
「前店後廠」協同 南沙彌補港算力缺口
林至頴進一步指出,未來,粵港澳大灣區有望形成「數據前店後廠」協同效應。其中,內地可提供土地、能源和低成本算力基礎設施,香港則專注高附加值服務,如跨境數據合規、國際業務拓展等。通過「數據前店後廠」模式,香港可整合大灣區算力資源,形成區域一體化算力網絡。
2016年,廣州超算中心南沙分中心落戶香港科技大學霍英東研究院,截至目前已有超過200個港澳用戶團隊使用「天河二號」,在化學材料、生物醫藥、工程機械仿真計算、氣候模擬與海洋環境、金融計算等方面取得大量突破性研究成果。此外,通過香港本地分中心,廣州超算中心與用戶簽訂採購單並通過港幣結算,香港分中心再與廣州超算中心進行匯總合同簽訂與人民幣結算,探索出「港幣—人民幣雙軌結算」的算力交易和使用的模式。
「廣州超算中心發布的新一代國產超算『天河星逸』系統,支持高性能計算、AI大模型訓練以及大數據分析等多種應用場景的需求,加上南沙分中心高速穩定的跨境專線,能為港澳地區的用戶提供優質的計算環境,為香港地區AI大模型的進一步訓練、優化以及後續新模型的開發提供充足的智算資源。」香港科技大學霍英東研究院院長高民對香港文匯報表示,隨着算力需求日益增長,香港本地的算力資源面臨短缺。未來,南沙分中心將彌補香港算力缺口,為香港AI大模型的升級提供關鍵的技術支撐。
促進數據跨境流通 強化國際科技合作
全國政協委員、廣東高科技產業商會會長王理宗對香港文匯報記者表示,數字貿易正成為國際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離岸數據中心能夠為跨境電商、數字產品提供關鍵支撐。全球數據量將迎來新一輪爆發式增長,對高效、安全、靈活的數據處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此背景下,進一步推進離岸數據中心的開放試點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在粵港澳大灣區等有條件的地區可以率先開展離岸數據中心試點,鼓勵企業與地方政府合作,再進一步推進探索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共建離岸數據中心。
林至頴進一步從三方面提出建議,首先是構建跨境數據流通樞紐。推動國際數據專線建設,降低跨境算力服務的延遲和成本;同時探索試點「數據特區」,在符合國家安全的前提下,建立與國際標準接軌的數據跨境流動規則,使香港成為中國算力出海的「合規中轉站」。
其次是發展離岸算力服務與交易平台。依託香港金融市場,創新算力衍生品如算力期貨、算力指數等,吸引國際資本參與中國算力資源定價,更進一步打造亞太算力交易中心,為全球企業提供彈性算力租賃服務,如算力渲染、AI訓練等,推動中國超算中心、雲服務商通過香港「輕資產出海」。
最後,林至頴提出,強化國際科技合作紐帶作用。利用香港高校的科研能力,聯合內地企業設立跨境聯合實驗室,聚焦算力技術的研發與轉化,並通過香港吸引國際人才和技術夥伴,例如引入歐美開源社區、東南亞數字企業,形成技術生態聯盟。
粵港算力布局
超算和智算都是高性能計算的組成部分,超算是以高性能計算(HPC)為核心, 智算則以人工智能(AI)計算為核心,支持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等任務,推動產業智能化升級,如自動駕駛、智能製造、智能醫療等,是數字經濟的關鍵基礎設施。概括而言,超算中心是「科學計算的引擎」,而智算中心是「產業智能化的基石」,兩者互補共進,共同推動技術進步。
廣州超算中心
依託業務主機 —「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系統,全面服務大科學、大工程、新產業和社會民生發展,已成為全球用戶數量最多、利用率最高、應用範圍最廣的超算中心之一。
廣州琶洲算谷·沙溪智算中心
粵港澳大灣區首個服務大模型的智算中心,主要服務於廣州市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及粵港澳大灣區大模型研發運用,推動智慧醫療、智慧交通、智能製造、無人駕駛等各領域數智化水平。
江門市智算中心
達到國際T3+級別的數據中心,也是粵港澳大灣區超大型數據中心,支持AI大模型訓練,通過將算力、算法與數據這三大核心要素進行深度融合,打造具有競爭力的人工智能產業集群。
橫琴先進智能計算中心
重點圍繞類腦芯片設計創新、類腦應用生態創新和腦科學重大應用創新,建設高水平類腦算力科技創新隊伍和軟硬件系統。
韶關數據中心集群
承載低時延類業務的大型數據中心,包括中國電信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數據中心、華南數谷智算中心等。
潤澤(惠州)國際信息港新型智算中心
大灣區首個超大規模智算中心,採用新一代融合架構的智能算力基礎設施,主要為人工智能應用的訓練和推理提供全方位的服務支持與技術保障。
深圳超算中心
內部首批、中南部第一家國家超級計算中心,配置了世界Top級超級計算機系統,形成多體系結構、多存儲形態,存算兼具規模的超融合系統,承擔各種大規模科學計算和工程計算任務,同時以其強大的數據處理和存儲能力為社會提供雲計算服務。
香港數碼港人工智能超算中心
香港首座人工智能超算中心,致力促進人工智能上游研發、中下游成果轉化及開拓應用場景。通過提升運算能力,超算中心能夠處理海量數據,加速科研項目的進展,並推動社會及商界各行業的智能化升級。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