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偉棠 香港都會大學商學院會計及財務系客席講師、註冊會計師、特許金融分析師

特朗普政策反覆衝擊全球經貿格局,外匯市場顯現「政策審美疲勞」,但針對中國、加拿大及墨西哥的懲罰性關稅仍存劇震風險。數據顯示,特朗普重提對歐盟及中國課稅時,歐元等貨幣跌幅僅為政策初期的60%,歐元兌美元自2月1.02美元低點回升至1.04區間,波動率指數(VIX)較1月峰值回落20%。巴克萊及花旗外匯交易室統計顯示,投資者定價模式轉向「實質執行才反應」——若6,000億美元關稅突襲,當前僅計入30%風險溢價的市場可能面臨陡峭流動性擠壓。

加徵關稅衝擊新興市場貨幣

從經濟學層面來看,政策不確定性(Policy Uncertainty)突破閾值觸發「預期鈍化機制」,市場延遲決策以降低系統風險。貨幣與利率市場呈現分化:3個月期美元LIBOR-OIS利差維持12個基點低位,而2年期美債收益率曲線隱含15%政策風險升水,顯示資產類別對長期風險定價分歧。若關稅實質化,72%概率引發報復性關稅,推升全球通脹中樞150至200個基點,將衝擊新興市場貨幣穩定性。

全球資本流動格局正重構

當前,「特朗普交易」退潮顯著,標普500本屆任期僅漲2.5%,較首任同期20.3%漲幅大幅萎縮,且較選後高點回撤9.8%;反觀歐洲斯托克50指數反彈18.7%,滬深300突破摩根士丹利「不可投資」門檻。微觀證據鏈完整呈現,特斯拉股價重挫40%反映綠色補貼退坡衝擊,比特幣月跌26%暴露風險偏好收縮,盧布逆勢漲30%驗證地緣溢價再定價。

宏觀層面而言,歐洲憑藉統一碳關稅與製造業回流政策形成對美「制度套利」——德法工業生產指數連續三季超越美國,此趨勢若持續18個月,恐削弱美元資產的全球配置權重(現佔比61.2%)。美聯儲壓力測試模型警示,10%全面關稅將壓縮美國實質GDP增長0.8至1.2個百分點,驅動資本加速流向政策穩定的歐亞市場,其中東盟外商直接投資(FDI)Q1已同比增長14.3%。

建加密貨幣樞紐可循「三大路徑」

在國際經貿秩序重構的關鍵窗口期,香港可藉由加密貨幣戰略儲備計劃實現雙重突破:既規避地緣政治摩擦升級風險,又培育數位經濟新增長極。數據顯示,自特朗普表態支持將比特幣、以太坊及Solana納入儲備資產後,三大加密貨幣分別錄得10%、12%及24%的政策溢價漲幅,此現象被摩根大通解讀為「數位資產主權化」的里程碑事件。對香港而言,可沿三大路徑構建競爭優勢:其一,參照新加坡MAS《數位支付服務法案》框架,在KYC/AML合規前提下,將虛擬資產交易牌照審批時程壓縮至90個工作日,吸引Coinbase等國際機構設立亞太總部;其二,運用「連接器經濟」模式,依託中國的數字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開發港幣穩定幣結算網絡,搶佔RCEP區域數位貿易結算樞紐地位;其三,借鏡瑞士加密谷經驗,創設「監管沙盒2.0」機制,對DeFi及NFT項目實施負面清單管理。

從產業經濟學角度,通過制度創新降低交易摩擦系數,可實現技術外溢效應的乘數釋放。量化模型測算顯示,若香港在2025年前建成佔全球15%份額的數位資產交易市場,將帶動年均380億港元的技術服務收入,並創造2.8萬個高附加值就業崗位。更關鍵的是,此舉可將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指數(GFCI)排名提升3至5位,在數字經濟時代重構競爭護城河。

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