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姬文風)人工智能(AI)發展浪潮勢不可擋,為教與學帶來前所未有的變革。香港城市大學最近頒發2024/25學年傑出教學獎,3位得獎教授均善用人工智能,分別在社會工作、翻譯及數碼醫學領域展現創新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更貼近時代需求的學習體驗。有得獎教授通過設計人工智能角色,模擬不同弱勢社群的處境,並讓學生與這些個案互動,提升輔導技巧及培養社工同理心。
本屆3名獲獎者分別是人文社會科學院社會及行為科學系教授陳紹銘、人文社會科學院翻譯及語言學系教授鄢秀,以及理學院物理學系教授劉康德。每位得獎者可獲15,000元獎金,以及15萬元教學發展經費。
AI聊天機械人助學生走進社區
陳紹銘帶領學生走入社區,實地探訪弱勢群體,學生團隊進一步應用所學,研發12個人工智能聊天機械人,模擬對象包括劏房居民、新來港人士、受傷的清潔工人等,更配備詳細的角色背景及模擬對話劇本。陳紹銘亦與同學系的譚偉耀及「科創社工學會」合作,設計6個人工智能角色,模擬面臨學業壓力的學生、跨性別青年,以及有家庭問題的青少年等不同弱勢社群的處境。學生可透過與這些「個案」互動,進行小組討論與練習,有助培養學生成為兼具同理心與實務能力的社工。
鄢秀運用人工智能生成多樣化的翻譯文本,擴充教學材料的選擇,同時也克服了使用真實材料時可能遇到的倫理與法律限制。她亦會指導學生比較人工智能與人工翻譯的差異,從中進行編輯練習,並深入探討翻譯的本質。學生可藉此了解進階翻譯需要更深入的資訊與情境理解,以及專業的判斷與指導,培養判別人工智能翻譯成果的能力。她更利用人工智能生成的語音,模擬各種口譯情境,提升學生口譯的應變能力。
劉康德榮獲今年新增的「數碼學習」傑出教學獎,表彰他善用數碼工具,提升學生的學習體驗。他與其團隊開發的「AI染色」(AIstain)系統,能於數分鐘內完成淋巴癌細胞染色分析,診斷貓狗的病變。該技術已在城大動物醫療中心進行臨床測試,並成為城大創新創業計劃「HKTech300」旗下的初創企業。
他亦透過課堂鼓勵學生以AIstain為基礎,開發創新的醫療AI系統,並促成理學院與計算學院學生跨領域合作,同時運用人工智能生成圖像工具,以「翻轉教室」的模式,激發學生對跨領域人工智能學習的興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