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以一河兩岸、一區兩園的理念構建的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是結合兩地優勢,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的關鍵引擎。2022年起擔任香港科技大學深港協同創新研究院院長的楊晶磊形容,河套對香港來說是百年不遇的大機遇。雖然園區面積不算特別大,但是承載了國家很多重要的戰略考量,旨在深入實施大灣區發展綱要,高品質、高標準、高水準推進深圳園區建設,積極主動與香港園區協同發展、優勢互補。「深港科技的創新合作,全國僅此一項,定位也非常明確。」
河套深圳園區建設正全速進行,而香港園區首三座建築亦即將全部落成,今年正式開始營運,為科研成果轉化提供了重要平台。楊晶磊表示,作為首家進駐河套深圳園區的香港高校,港科大希望於深港協同創新扮演先行者的角色,其頻繁往返兩地,對深港在園區中的角色定位有深刻見解,「我們在園區設立平台性質的研究院,就是要將大學最具優勢的學科與國家在河套區的戰略布局緊密結合,真正實現產學研用一體化。」
從實驗室技術走向市場是科技創新的關鍵環節,「這個過程是國家重點關注的領域。我們都知道,大學的研究重在原理探索,而企業則專注於成熟的市場化產品。如何跨越這之間的『死亡之谷』,將科研技術轉化為解決市場痛點的原型產品,河套正是這樣一個理想的試驗場。」楊晶磊說。
河套區助發揮深港兩地之長
楊晶磊團隊旗下的初創企業可樂多綠材科技,已率先落戶河套深圳園區進行技術孵化,另一在廣州落地的智微新材科技,亦正部署於河套香港園區成立研發部門。他指出,河套區的獨特之處在於能夠充分發揮深港兩地之長,「深圳有『先行先試』的政策優勢,擁有完善產業鏈和人才集聚優勢;香港憑藉『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在教育、人才、資金和國際化等方面不可替代。」
他認為透過兩地優勢深度融合,有助突破創科發展的瓶頸,打造面向全球的全新市場,而促進「四流」,即人員、物資、資金和數據在兩地園區間順暢流動,更是推動河套發展的關鍵。
以DeepSeek喻創新環境重要性
楊晶磊以DeepSeek的成功經驗作比喻,闡述了創新環境的重要性:「DeepSeek投入了大量資源和優秀人才,其成功並非偶然,而是源於寬鬆的創新環境。團隊在明確發展目標後,能夠自主探索創新路徑,許多突破性成果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中不經意間產生的。河套區同樣需要營造一個寬鬆而富於創新的環境,這是兩地園區發展的重要使命。」
他強調,只有積極聆聽各方需求,汲取成功經驗,為要素流動創造有利條件,才能充分發揮深港優勢,推動河套區成為國際一流的科技創新高地。
「香港不缺能發論文的人,缺的是真正能往中下游走的人。」楊晶磊表示,為免只停留在大學實驗室陷入閉門造車的困境,其團隊透過設立初創公司並進駐河套深圳園區,「現在企業需求已經來到我們門口。」河套作為一個窗口,有助科研團隊積極地擁抱企業需求,「如果能直面產業痛點,充分協調深港兩地優勢,我們也可持續孵化出像DeepSeek一樣的『獨角獸』。」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