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莊紫祥
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創新版圖上,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正以突破性制度創新重塑區域科創格局。這個僅3.89平方公里的跨境試驗場,承載着破解深港兩地科創要素流通壁壘、構建新型跨境創新共同體的戰略使命,其發展成效直接關係着大灣區能否成為全球科技創新網絡的關鍵節點。
一、深港規則銜接的壓力測試場
河套合作區的制度設計體現出對深港科創要素的深度解構與重構。香港園區實施的「專科專批」機制突破內地科研設備進口限制,2023年已實現價值超5億港元的生物醫藥設備跨境快速通關。深圳園區則率先試行港澳科研資金跨境撥付,首筆800萬港元跨境科研補貼於2022年成功落地。這種基於「一區兩制」的創新安排,實質是對科研管理體系的模塊化改造。
在知識產權保護領域,合作區構建的「港式仲裁+內地執行」機制具有示範意義。2023年處理的首宗跨境技術轉讓糾紛案,從立案到執行僅用時45天,較傳統跨境訴訟效率提升300%。這種制度嫁接不僅降低了科創要素流通成本,更為RCEP框架下的跨境技術貿易提供了規則範本。
二、全球創新網絡的戰略支點
河套合作區的空間布局體現出對全球科創資源的磁吸效應。截至2024年6月,園區已集聚12家諾獎實驗室、8所世界百強高校分支機構,形成覆蓋集成電路、生物醫藥、量子信息等前沿領域的「超級實驗室集群」。這種集聚效應的背後,是香港普通法體系與深圳產業生態的雙重加持。
在國際科技合作方面,河套首創的「跨境中試加速器」模式成效顯著。香港科技大學的微電子研發團隊通過該平台,將晶片設計周期從18個月壓縮至9個月,成功對接華為海思的產業化需求。這種「香港研發+深圳轉化」的協同創新,使合作區技術轉化效率較傳統模式提升40%以上。
三、新質生產力的跨境培育器
河套合作區正重塑大灣區創新鏈條的空間分布。深圳園區布局的6個中試基地已形成年產值超200億元的轉化能力,香港園區的13個基礎研究中心則承擔着70%以上的原始創新任務。這種「香港源頭創新—河套概念驗證—大灣區產業化」的三級跳模式,使重大技術突破產業化周期縮短至3-5年。
在人才培養方面,合作區首創的「雙導師制」打破地域壁壘。香港青年科學家可同時獲得深圳產業專家和香港學術導師指導,這種產學研深度融合模式已培育出23個跨境創業團隊,其中6個項目估值突破10億元。2023年園區研發人員跨境流動達15萬人次,形成實質性創新共同體。
站在全球科技競爭的戰略高度,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的價值已超越區域發展層面。其探索的跨境創新治理模式,正在為制度型開放提供可複製的解決方案。當香港的國際化科研體系與深圳的產業轉化能力在制度創新的框架下有機融合,這裏將持續產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原創成果,成為中國參與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核心支點。未來,隨着量子科學與未來產業園、國際醫療創新區等重大載體的建成,河套合作區有望在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領域形成具有全球定價權的技術標準體系,真正實現從制度創新到技術引領的跨越式發展。
(作者為全國政協委員、大灣區金融科技促進總會會長、香港各界慶典委員會基金會主席)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