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偉棠 香港都會大學商學院會計及財務系客席講師、註冊會計師、特許金融分析師

當貿易政策引發金融重組猜測時,美國股市因疲軟數據及通脹預期升至1995年以來最高而重挫,上星期五美國標普500跌1.7%,債券上漲,市場避險情緒升溫。服務業降溫與期權到期加劇波動,美股七大科技巨頭跌2.5%,10年期國債收益率降至4.43%,而美元因關稅預期對墨西哥比索等貨幣走強。有經濟學家警告,高關稅恐因經濟放緩減收,亦預測如果稅率達50%(目標7,000億美元)更會適得其反。美元高估因外資持有25萬億美元美國資產(佔GDP的85%)而加劇,貿易逆差12月達1,220億美元新高。市場稱盈利增長與降息支持牛市,但貨幣主義強調利率調控關鍵,美元金融指數漲2.3%,顯示多重影響並存。

當全球市場因美元動向而波動時,特朗普及其經濟團隊日益關注關稅以支持減稅政策,市場預計這將增加與歐盟等貿易戰風險。其經濟團隊顧問估計美國對中國及其他國家關稅令美國帶來數千億美元收入,可平衡2萬億美元赤字並降低利率,有「專家」更倡議迫使外國債權人將8.6萬億美元美國國債轉為超長期債券,減輕債務負擔。但凱因斯經濟學派學者(Keynesian Economics)警告過度干預會扭曲供需情況。

特朗普攪局損人不利己

有經濟學家引用特里芬困境(Triffin Dilemma)指出,美元作為儲備貨幣導致持續高估,損害製造業競爭力。而特朗普計劃包括設立主權財富基金及威脅盟友分擔安全支出,欲顛覆金融秩序,所有行動都需要國際合作,料短期難實現。

在美元與股市震盪加劇之際,歐洲股市因商業活動改善吸引40億美元流入,市場普遍認為中國、德國等國家比美國更具潛力,因後者增長放緩風險上升。特朗普政策偏離自由貿易理論的比較優勢原則,推高價格並改變與歐洲貿易動態,更有其「顧問」提議透過《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對國債收取費用,或與主要貿易夥伴達成類似1985年《廣場協議》的美元貶值協定。新制度經濟學強調國際合作的必要性。有分析師認為市場預期可能會出現自我實現結果,若數據疲軟或通脹失控,將考驗經濟周期理論對牛熊判斷,美國製造業因美元高估持續受壓,經濟下滑機會大增。

深化「一帶一路」合作應對挑戰

當美國試圖以關稅和金融手段重塑全球秩序時,國家已透過多元化外匯儲備與推動人民幣國際化保護利益,亦警告美元被高估若引致製造業空心化達臨界點時,將恐引發全球資產拋售。國家已有所準備,截至2024年底,外匯儲備逾3.2萬億美元,其中美國國債佔比從2010年的44%降至約25%,顯示減持美元資產策略以對抗上述風險。同時,透過推進「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促進與130多國貿易結算使用人民幣,2023年人民幣跨境支付額增至38萬億元,降低對美元依賴。若美國繼續推出貶值或關稅政策,國家亦可加速去美元化,並利用2萬億美元美國國債持倉作為談判籌碼。市場已看到,國家亦擴大黃金儲備(2025年1月末約2,284.5噸)並深化與非美經濟體合作,對抗美元霸權長期挑戰,黃金價格亦因此仍有上升空間。上一次在八年前,我們經歷過特朗普的瘋狂政策。我們有八年時間準備,相信國家已有足夠籌碼作必要的反制。

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