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學家 宋清輝
近段時間以來,以DeepSeek爆紅作為開端,外資機構及投資者持續超配中國股票,同時高盛、德意志銀行、美國銀行、貝萊德、瑞銀等多家外資機構均表達了對中國資產和A股市場的看好態度。在外資加倉潮下,內地及香港股市也持續走高。
筆者認為,外資機構出現上述集體態度轉變的情況,或有三個方面的驅動因素。第一,當前,中國經濟企穩向好局面已基本形成,特別是在中央政府採取了一系列增量政策和擴大內需措施的背景下,有效推動了經濟築底企穩,增長動力亦得以不斷增強;第二,目前A股市場部分優質上市公司的估值非常具有吸引力,是配置A股的良好時機。第三,中央政府對A股市場非常重視,未來可能還會出台更多支持措施,從而有助於減少A股市場波動,吸引更多中長期資金入市。
聚焦內地經濟表現及政策
筆者認為,外資關注點未來可能主要集中在內地財政政策力度、貨幣政策取向、GDP增長目標以及重點產業政策方向等多個方面,具體如下。
一是,中國的財政政策是否會持續加碼,例如是否會加大基建投資、增加專項債發行以及推出更大規模的減稅降費措施等。因為這些財政政策力度將會直接影響經濟復甦的強度和可持續性,進而影響外資的投資收益。
二是,今年的貨幣政策取向是保持穩健寬鬆還是會適度收緊。因為相較於適度收緊,寬鬆的貨幣政策顯然有利於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從而刺激經濟活動繁榮,外資也會從中「分得一杯羹」。
三是,外資還會關注中國設定的2025年GDP增長目標,相較於去年究竟是高還是低,因為此舉能夠反映中國對經濟前景的信心和刺激經濟的決心。一般而言,相對較高的增長目標,常常會被市場解讀為積極信號,從而有利於提振外資的投資信心。
四是,重點產業政策方向方面,外資比較關注中國對科技創新的持續支持力度,特別是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有哪些新的突破性的支持政策等,這些均將會直接影響外資在科技等相關領域的投資布局力度。
投資者須有防風險意識
在上述外資唱好中國的背景下,目前市場主流觀點也把A股和港股作為2025年可以期待的投資市場。但需要注意的是,任何投資都存在諸多風險,需充分認識到潛在的一些不確定因素,並積極採取相應的風險管理措施。例如,宏觀經濟復甦不及預期的風險、中美關係不確定性風險、市場波動性加大的風險以及一些突發事件所帶來的風險,不得不防。
具體來看,首先是宏觀經濟方面的風險。如果未來全球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經濟復甦的力度可能將會不及預期,企業盈利增長則可能將會因此受阻,股市也可能受到一定程度上的拖累;其次是地緣政治風險。當前,科技競爭、貿易摩擦等地緣政治風險仍然存在,這可能會影響外資的投資信心,對市場情緒造成不良影響;最後是市場波動風險。如果市場情緒突然發生逆轉或者資金面出現巨大的變化,市場可能因此會出現大幅波動,從而可能會導致資產難以變現。此外,其他不確定因素也不得不防。例如,黑天鵝事件、公共衞生事件等突發事件,都會對市場情緒造成難以預料的衝擊。
作者為經濟學家,著有《中國韌性》。本欄逢周一刊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