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禪院是香港三大古寺之一,始建於東晉末年。 資料圖片

香港這座東方名城,不僅是世界商業金融中心之一,也是各種宗教文化的交匯之地。與宗教相關的場所和建築多不勝數,宗教信仰豐富多彩,源遠流長,與香港的社會變遷緊密相連,共同構成了這座城市的獨特風貌。

佛教南北朝傳入

香港最早出現的宗教可追溯到魏晉南北朝時期。據記載,佛教在這一時期經海路傳入香港,因為位於珠江口東部的屯門和青山,是當時從中南半島及南洋群島等地進入廣州的必經之地,成為了佛教傳入的重要通道。南北朝劉宋時期的佛教僧人杯渡禪師,曾於今日屯門一帶短暫居住,因此今日屯門區的青山禪院、杯渡路、杯渡山等,都是源於這段歷史。

漁民傳統 祭拜海神

香港屬於嶺南地區,主要的宗教信仰深受中原文化影響,而不同族群有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古時香港是漁民的集中地,因此有祭拜海神的習俗傳承至今,例如珠三角一帶的洪聖信仰文化,自唐代開始流傳至香港地區;源自福建地區的天后信仰,隨着宋代海上貿易的興盛,天后信仰因而傳入香港,深得漁民尊敬。

儒道信仰廣傳 成居民心靈寄託

受到以儒教、道教和民間信仰為主的中原文化影響,儒教強調道德倫理和社會秩序,對香港的早期社會結構產生了深遠影響。而道教,作為中國的本土宗教,早在東晉時期便已傳入香港,成為當地居民精神寄託和心靈慰藉。道教的信仰體系融合了神仙崇拜、陰陽五行、術數符咒等各式各樣的元素,都在香港民間廣為流傳,形成了豐富的民間信仰文化。香港的廟宇供奉道教神明,成為歷代香港居民祈求平安、祈福禳災的重要場所,很多廟宇過往是社區的中心,甚至於排憂解難的場所。

西方宗教融入本地

到了十八世紀,隨着歐洲人來到亞洲,外國的宗教逐漸傳入香港。1842年,西班牙籍方濟會士陸懷仁神父來港傳道,成為天主教最早在香港出現的重要事件,1842年以後英國傳教士也開始在港活動,並於1849年建成聖約翰座堂,成為港英政府高官以及軍官們進行禮拜的教堂。

同時,天主教和基督教自十九世紀起在香港建立了眾多教堂和學校,對香港的社會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例如,宗教團體積極參與社會公益事業,為香港的社會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許多宗教團體通過興辦學校、醫院、診所、養老院等社會福利機構,為當地居民提供了優質的教育和醫療服務。例如,天主教香港明愛就是一個龐大的教會慈善機構,直接受惠人數達到數十萬人,展現了宗教界的社會責任感和人文關懷。

香港的宗教發展歷程展示了一個多元的宗教社會。從古代的儒教、道教和民間信仰,到近現代的佛教、基督教等外來宗教的傳入與發展,香港的宗教文化經歷了漫長的歷史變遷和多元文化的融合。不同宗教信仰在香港共存並相互交流,共同構成了香港獨特的文化景觀。這種多元共融的宗教氛圍不僅豐富了香港的文化內涵,也為香港的社會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文化支撐。

● 羅展恒 (資深文化工作者,清華大學歷史學碩士,從事歷史、文化教育工作多年,曾主理歷史文化社交專頁及出版多本文化教育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