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君度
昨天,我應雲南省祿豐市自然資源局王濤之請,為董枝明故居題字,那故居曾是我到過的董枝明教授工作和生活過的地方。
董枝明教授是中國科學院古人類與古生物研究所的研究員,他被譽為「中國恐龍王」。董枝明教授這個稱號並非浪得虛名,因為中國近半數的恐龍都是由他命名的。他的工作為我們揭開了遠古生物的神秘面紗,讓那些曾經稱霸地球的巨獸重新走進人們的視野。
1999年,我在北京認識這位蜚聲國際的中國恐龍專家。2000年,我受命為一家自然博物館做展示設計,當中的恐龍廳是全館展示重頭戲,展示設計自然不可掉以輕心,需要非常豐富的材料,所以,我能認識董教授何其有幸。在董教授的引領下,我從廣東河源恐龍化石場到遼西羽毛恐龍化石埋藏點,走遍中國的大江南北,考察各省各地埋藏恐龍的化石坑。
有一年,董教授帶我到內蒙古二連浩特戈壁灘,我在一化石坑撿起一小塊化石問董教授,這是什麼化石?董教授端詳一番後說,這是一類劍龍前肢的指骨。我感到非常驚訝!他居然憑着豐富的知識和敏銳的洞察力,解讀着每一塊化石背後的故事。
他在雲南祿豐縣發現一處恐龍化石埋藏點,帶我和一投資者去考察,希望開發一個恐龍公園,後來那裏建成著名的世界恐龍谷,出土完整祿豐龍化石60多具。2013年我在香港與科學館合作舉辦恐龍展,時任民政事務局局長的何志平希望內地能贈送一具恐龍化石給香港,我接到這個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時,並無把握,但經董教授幾番努力,一具完整的祿豐龍化石居然由雲南世界恐龍谷運抵香港,董教授來港親自動手安裝, 這具國寶級恐龍化石至今陳列在香港科學館。這一舉措不僅豐富了香港的科學文化資源,也促進了兩地的文化交流合作。而他所開發的雲南世界恐龍谷,更是成為了一個集科普、旅遊、研究為一體的重要基地。恐龍谷的建立,讓更多的人有機會近距離接觸恐龍化石,感受遠古生物的魅力,也為當地的經濟發展和文化傳承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雖然董枝明先生已經離開了我們,但他的精神和貢獻永遠銘刻在古生物學的歷史長河中。他的執着、勤奮和對科學的熱愛,將激勵着一代又一代的古生物學者不斷前行。讓我們永遠緬懷董枝明先生,銘記他為中國古生物學事業所作出的卓越貢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