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代相傳、活態傳承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特點。」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馬盛德在談及新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十講》時指出,要把古老悠久的歷史遺產同當下社會生活關聯,使之符合當代人發展的需求,「新時代非遺保護的一個最主要的理念就是非遺走進現代生活,非遺是人創造的,也是為人服務的。非遺保護的核心是人,特別是掌握高超技藝的傳承人。」●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馬曉芳 北京報道
2024年是中國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20周年。曾任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副司長的馬盛德親歷並見證了20年來中國的非遺保護工作,「20年來,我國始終堅持貫徹《公約》精神,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非遺保護成為中國文化建設事業中的一大亮點。」
馬盛德在新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十講》中,從非遺的基本概念、具體實踐、存在的問題及相關對策等進行了學術梳理和學理分析,全面介紹中國豐富而獨特的非遺資源,深入闡述非遺保護的中國實踐,系統總結非遺保護的中國經驗,書中包括了很多典型而生動的案例解讀。因此,讀者不僅從中可以欣賞到我國豐富而獨特的非遺,還可以了解到20年來非遺保護的中國實踐和中國經驗。
一部中國非遺的百科全書
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王寧稱馬盛德的這本新書為:一部中國非遺的知識百科全書,一部非遺保護的工作手冊。「馬盛德不但是民間舞蹈的舞者、西北舞蹈文化研究的學者,還與許多非遺代表人物結為朋友。」王寧認為,只有在非遺保護的國際課題提出以後,人們才第一次關注了人民的創造,「從代表作的傳承人那裏,直接看到了我們未曾看到的形象,領會了那些不經常渲染卻自帶光環的智慧,體驗了那些超越了生活的簡陋而表現文化無限豐富的創造。」在王寧看來,非遺保護是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表徵,「讓我們把人民的創造歸還給人民大眾,不再頂替他們去享受輝煌。」
中國的文化遺產保護有三大領域:一是以「物」為主要載體的物質文化遺產——文物;二是物質與非物質並存,自然生態與文化生態相融合的傳統村落(又稱古村落);三是以「人」為主要載體,以活態傳承保護為主要方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馬盛德認為,21世紀興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是人類文化史上的一個大事件。中國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大國,開展了卓有成效的非遺保護工作,在政府的大力推動和廣大民眾的廣泛參與下,逐漸建立了符合國情和非遺特點的保護制度和機制,形成了非遺保護的中國實踐和中國經驗。
「世代相傳、活態傳承是非遺的傳承特點,要把古老悠久的歷史遺產同當下社會生活關聯,使之符合當代人發展的需求。」馬盛德說,新時代非遺保護一個最主要的理念就是非遺走進現代生活,非遺是人創造的,也是為人服務的,非遺保護的核心是人,特別是掌握高超技藝的傳承人。
從事非遺保護多年,馬盛德對非遺有着深刻的認知,在他看來,國家認定代表性傳承人體現着對遺產持有者所具有的高超技藝的認可,被認定的傳承人在社會地位提高的同時,也要強化對文化傳承的使命感和責任感。「非遺強調文化共享而非排他性,它是代表着全人類共性的產物,見證人類的創造力,是人類意義的文化現象和一種精神追求。」
呼籲理性清醒看待「非遺熱」
針對目前中國非遺保護中呈現出的「非遺熱」現象,馬盛德認為,非遺「熱」總比「冷」要好。「但是『熱』的背後也有一些問題,『熱』過頭了有時候會出現個別方向偏離的現象。這時就需要政府管理層保持理性清醒,相關專家保有先知先覺的意識和能力。」他指出,目前「非遺熱」使得社會上各種「江湖」機構比較多,很多都是打着非遺旗號的非法機構。「我們要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為基本依據,確保非遺保護從理念到實踐保持在正確的軌道上。」
200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第一批入選「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單,共涵蓋19個遺產項目,中國的昆曲是全票通過的4個遺產項目之一,中國非遺保護事業由此開啟。馬盛德說,也是以此為開端,中國的非遺保護工作開始進入國家層面文化建設的議事議程。「20年來,中國探索出的非遺保護方式方法,被人們稱為『非遺保護的中國實踐與中國經驗』」。
馬盛德介紹,中國目前有43項非遺項目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名錄機制進入國際承認的遺產化進程,整體上提升了中國非遺的可見度,也彰顯了中國人民偉大的創造精神和我國擁有的豐富非遺資源。「我國用20年時間所取得的成果超過了一些國家半個世紀的努力。人們熱愛非遺,支持非遺保護,積極參與到國家開展的非遺保護工作中來,這是最值得欣慰的。」
馬盛德認為,中國用短短20年時間讓非遺概念深入人心,非遺保護工作亦深得人心,這是一次重大意義的「文化自覺」。保護非遺有利於增強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有利於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促進社會和諧與可持續發展。
馬盛德是撒拉族,從小就受到撒拉族傳統音樂、美術、技藝等非遺的熏陶,一直到求學工作,都與非遺相伴相隨,「非遺極大地豐富了我的人生經歷,伴隨着我的成長,塑造並成就了今天的我。」親歷非遺工作多年,馬盛德深知非遺保護是一項十分複雜而艱巨的工作,許多問題仍需不懈探索研究,如「傳統非遺項目如何在現代社會生活中更好地延續生命力?面對類型眾多、風格迥異的非遺項目,如何制定正確合理的分類保護措施?代表性傳承人認定制度如何更加完善?」等等。
「在今後的非遺保護中,政府職能如何由初期的主導逐漸轉變為引導,改變干涉過多、過細的做法,這是一個需要認真研究的重要課題。」馬盛德建議,在非遺保護工作完成了頂層設計和基礎性建設以後,政府角色應從台前轉換到幕後,最大程度調動和發揮廣大民眾的積極性,提供更多平台和服務,充分發揮社會群體、民間組織和廣大民眾在非遺保護工作中的積極作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