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年年初,投資者普遍傾向重新開始部署全年,可能出現均值回歸現象。圖為紐約證券交易所。 資料圖片

涂國彬 永豐金融資產管理董事總經理

正式踏入2025年,投資者重新開始部署全年投資計劃,為資產配置作出最適合安排。每年年底年初交界,可能出現均值回歸(Mean Reversion),換言之,之前大賺或跑贏的,減持,之前蝕錢或跑輸的,增持。

對於港股而言,這想法並不陌生,但過去多年,大部分時間行不通,直到去年才有改變!是的,2024年,恒指全年漲17%,比上不足,比下有餘。不單恒指,即使是國指,亦有明顯的反彈,假如大家在2023年底或2024年初,趁低吸納國指,亦可以產生不錯的回報。

強弱互換 拭目以待

誠然,擺脫過去幾年跌勢,會否大翻身開始,大家只能拭目以待。但顯然,升跌互換也好,強勢互換也好,都不是單純港股或A股的事,而是全球資產配置的事。

的確,儘管美股繼續是領漲的龍頭,但2024年底前,美股顯現獲利回吐壓力。此消彼長,會否在2025年延續?美股估值高企,過去十多年,由金融海嘯量寬後,直到今天,明顯高於外界當時期望,但形態可維持多久?

關於不同時段不同形態,早前談及1月效應(January Effect),亦可作為借鏡。出於美股市場上,投資者為獲取稅務優惠,後來成為著名現象,說明投資者誘因指引下,有多大力量。

1月效應原本在美股市場形成,後經學者研究,行為金融學上大為有名,估不到流傳香江,最終不單以1月份估全年,甚至以1月份為例升云云,明顯屬以訛傳訛。

觀1月份測全年?恒指例升?

不論美股或港股,由1月份去估全年的說法,很容易量度,很容易看出是否屬實。顯然,能夠形成說法,某些年份所見,1月份升跟全年升,或1月份跌跟全年跌,有一定相關性,否則,不會形成此說。

本來,這是很簡單現象,金融學者研究後,理應告一段落。以1月份變化作全年指引並無不可,一切純看信號,觀數據,各取所需。奇怪的是,不知怎地,上述說法傳來香江,又再演繹,經過一而再的演變,最終以訛傳訛,說1月份港股例升,才是絕對令人費解。

不用什麼對比,恒指一眼看出,明顯地1月份沒有例升,每年有升有跌,數據豈有花假?根本不用慢慢測度,一眼可見,何以仍然有人講,然後有人說,甚至有人信,最終流傳起來,極難理解!

要命的自負 要命的後果

當然,不是近幾年了,反正金融海嘯後,港股悶局多時,投資者都汲取教訓,不再盲目。但無論如何,以之前多年有此版本,而又如此明顯的不符事實,真要替隨便聽信錯誤說法的投資者安危抹一把汗。

有此經驗,大家有必要認真對待市場上的道聽途說,親拿數據看一看,很明顯的錯誤,有時都沒查證,投資者若如此要命的自負,交易上要命的後果,當然亦應自負。(權益披露:本人為證監會持牌人士,本人或本人之聯繫人或本人所管理基金並無持有文中所述個股。)

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