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鑫示範戴上彈性傳感器,記錄運動員從一米跳台入水時承受的壓力。受訪者供圖
●2008年,北京奧運女子雙人十米跳台決賽中,國家隊組合王鑫(左)、陳若琳(右)獲得金牌。 資料圖片

理大學者:合適傳感器難覓 要能入水無線可測壓力

體育競賽一直追求更快、更高、更強、更出色的表現,如能結合金牌運動員第一身體驗,加上尖端科研知識,對運動科技發展來說更顯珍貴。前國家跳水隊成員、2008北京奧運女子雙人十米跳台金牌得主王鑫,上學年起加入香港理工大學體育科技研究院任體育顧問,同時亦為理大生物醫學工程學系系主任兼講座教授張明的博士研究生,主力從事以生物力學和生物工程學分析整套跳水動作的研究。張明近日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娓娓道出這位「金牌學生」的項目。在他指導下,王鑫正專注研究起跳和入水動作,透過體育科研去優化跳水技術,從而提高跳水運動的安全和成功率,期望助力專業運動員更上一層樓。 ●香港文匯報記者 鍾健文

身兼理大體育科技研究院院長的張明介紹,跳水主要分為起跳(take-off)、空中飛行(flying)和入水(entry)三個部分。在起跳方面,研究人員會先在運動員身上不同部位貼上反光點,並結合站在測力台上進行起跳動作,如此就能知道起跳時用多大的力度、身體各個部位在怎樣運動,以及計算出每個關節、肌肉的受力程度。而空中飛行則會用攝像機把過程攝錄下來,再分析每個點的運動情況和關節情況。

尋免受傷方法 提升動作難度和表現

張明指,根據王鑫的調查,有很高比例的專業跳水運動員都曾受過傷,一種是肌肉骨骼系統受傷,例如是拉傷和扭傷,主要由做出高端、高深的起跳和空中翻轉動作所致。另一種就是由於入水時強大的衝擊力所引致的眼睛受傷,大約有20%至30%專業運動員經歷過,比例相當大。

因此,研究主要目的,就是透過在運動員手上或眼睛周圍等部位貼上柔性傳感器,獲取運動員身體各部位在整套跳水動作過程中的運動和受到的衝擊力、壓力等數據,以判斷力度的大小會否造成受傷,從而尋找出避免受傷的方法,以及提升他們的動作難度和表現。研究團隊正就各種分析進行後續數據處理。

最終建立人體數字模型

要研究順利進行,張明表示,最困難的部分就是找不到合適的傳感器,「要能測壓力,而且能入水,還要無線、柔性的,這個難度比較大。」就此,團隊正在與中國科技大學蘇州高等研究院教授潘挺睿合作,希望覓得高性能的人體傳感器。他直言,儘管現時已經測出了一些數據,但未敢完全保證其準確性,後續仍需進行很多基礎研究,「最終建立一個人體數字模型,去分析運動員在整個跳水過程中,身體各部位所承受的力有多大。」

目前王鑫的研究仍屬初步階段,但她與張明都積極發布相關進展,包括發表系統檢視跳水傷患的學術論文,並在早前舉行的第十一屆世界華人生物醫學工程協會全球生物醫學工程會議中,以改善起跳技術和預防入水傷患為題,進行學術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