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現產業教育融合 提供多元職業出路
全球經濟轉型,世界各地對應用技術型人才需求不斷增加,通過職業專才教育做好相關人才培育,是近年香港社會焦點。今年3月,香港都會大學成為本港第一間應用科學大學;11月,應用科學大學聯盟在特區政府教育局推動下正式成立,共有4所創會成員院校,為確立和提升職專教育在香港教育體系內的定位邁出重要一步!香港文匯報邀請都大副校長(策略規劃)區啟明及該校的應用學位課程主任與學員接受專訪,探討如何透過應科大的發展並結合大學的願景,實現產業與教育融合,向青年學生提供多元的職業出路,同時為國家和香港未來的全方位發展培育所需的各級人才。 ●香港文匯報記者 陸雅楠
在包括香港在內的華人社會,職業和專業教育過去總帶有「讀書不成才需要一技傍身」的次等標籤。區啟明強調,從人才培育角度,有關偏見需要澄清。他提到,上世紀七十年代香港經濟起飛,各行業對不同類型專業和技術人員有巨大需求,當時便設有文化中學和工業中學分流,許多家長都覺得工業中學畢業後不愁就業,很樂意讓子女就讀,這種模式其實與現今職專教育發展非常相似。
區啟明表示,以會計師為例,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並非學位程度,到現在已建立完善的資格體系,專業性獲全球認可,「可能有人會問兩個年代會計師區別在哪?事實是不論當時或現在,會計師的職能都幾乎一致。」他認為,這帶出了大眾印象往往對職業教育有誤解,未能掌握其社會功能,「隨着社會發展,不同類型人才和完善的資歷架構必不可少。技工可能是一個起點,但經過進一步的學習,這些經驗豐富的師傅也能成為人人稱羨的工程師。」
因此,強調應用的應科大便應運而生,事實上,香港的應科大參考了不少歐洲經驗,本港教界亦曾深入討論應科大與未來職專教育的角色。區啟明說:「以應用科學大學(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為名,可看到『大學』是其核心定位,因此香港的應科大不只是純粹的科技研究或應用學位課程,還包含全人教育、文化和軟技能的培養等。以都大為例,應用型的課程佔總學額約七成。」
區啟明指,技術人員僅是進入專業的起點,作為應科大,會同時提供通往工程師之路的進修階梯。他續說:「從德國經驗看到,應科大的教師除了學術背景外,還要長期於相關行業深耕,晉升教授亦需要具備行業和專業知識地位。」而相較於傳統的學術或研究型大學,應科大更強調與業界的聯繫,讓學生認識職場技能和面貌,有更多機會在實際工作中學習運用理論,實現真正的產業與教育融合。
與傳統大學「含金量」相同 更強調實用性
在高等教育體系中,區啟明指出,應科大與傳統大學的學位「含金量」是一樣的,應科大更強調實用性,傳統大學則主要偏向基礎研究,兩者專業應用方向不同,有着互補關係。他認為,當兩者合作,應科大可利用傳統大學的基礎研究成果進行更多轉化,透過這種「應用性研究」發揮催化作用,通過與產業接軌能促進成果在社會應用。
透過應科大的成立,區啟明相信亦能將香港職專教育呈現的學歷程度提高,不單只本科學位課程,碩士和博士課程亦可包括在內,例如都大本身已有開設的專業性修課博士課程等,這不僅為教界樹立範例,更展示了從本科到博士的清晰職業教育資歷路徑,也有利與內地及世界其他地方合作和交換經驗。
至於獲特區政府撥款一億元支持的應科大聯盟,區啟明透露,明年將有至少三項重點,首先是到訪歐洲各地吸收各國不同的職業教育和應用型大學的制度優勢,提煉出適合香港的元素和方案;第二是到內地調研,更全面了解和對比內地和海外職專教育的異同,幫助制定方向;第三是在香港舉辦國際會議,讓社會更了解應科大,把握本港職專教育破舊立新的階段,樹立更有認可的形象。
本港發展應科大好處
●為學生提供多元化出路
●學生能更快投入職場貢獻社會
●培育切合業界需求的人才
●應用研究成果和技術創新助推業界及
社會持續發展
●完善香港專上教育體系,
建設國際專上教育樞紐
●提升職業專才教育地位
本港應科大特色
●等同資歷架構 5級至7級的認可課程資歷
●豐富的實習和職場學習機會
●靈活的課程設計、收生安排和授課模式
●業界參與課程設計、推行和評估
●課程獲業界和專業認可
傳統大學vs應科大
傳統學術/研究型大學 應用科學大學
注重術教學及/或研究 理論和實踐並重
強調學術成果的發表和學術交流 以行業需要為導向,裝備學生投身職場
以基礎研究為主 以應用研究為主
職場實習機會相對較少或時間較短 豐富的實習和職場學習機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