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屆世界教育前沿論壇在深圳舉行。深圳傳真

(香港文匯網記者李望賢 深圳報道)依託大數據分析、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等先進技術,全球範圍內,教育評價正從傳統的紙筆考試模式,向着智能化、個性化和全球化的方向邁進。如何評估現存考試制度?近日,由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香港大學教育政策研究中心、田家炳基金會、深圳香港培僑書院龍華信義學校聯合籌辦的第七屆世界教育前沿論壇在深圳舉行。論壇的主題為「測評與考試:從科舉到人工智能」,來自英國、韓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及中國內地、香港、台灣的三十餘位專家學者以及一線教育工作者,就教育測評的當前實踐、面臨的挑戰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進行了深入的交流與探討。

世界教育前沿論壇主席 、香港大學榮休教授、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成員程介明談到,今天的全民學校制度,是不到200年前工業社會頂峰時期的產物,目的是為社會提供各類各層的人力資源,其形態模擬了工業生產流程,考試成了質量控制的關鍵。但隨着社會變遷,大規模生產逐漸不再是常態,機器替代人工成為趨勢,就業形態發生了變化,轉工轉行成為常態,自雇職業受到羨慕。年輕人面臨的前途多變,生涯規劃變得不確定。傳統的應試教育制度可能不再適用,社會需要培養自信、自立、自主、自為的個體。人工智能為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機會,通過提供各種工具,讓學生掌握自己的學習,並不同程度地嘗試突破傳統的測評和考試。

世界教育前沿論壇主席、香港大學榮休教授、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成員程介明(左) 深圳傳真

科大訊飛副總裁周佳峰在論壇上介紹了通過測評去推動教育的實踐經驗。他談到,大模型的發展為學生測評帶來了更深層次和更多維度的可能性。傳統的測評主要關注智力水平和學業成績,而現在通過學科知識、身心健康和AI素養等多方面的測評,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學生的發展潛能,並為他們提供適切的學習資源。

傳統的測評方法往往側重於學生的學術成績和知識掌握程度,而較少關注學生的創造力、批判性思維、情感智慧、社交技能等非認知能力。在本次大會上,來自教學一線的校長和老師們進行了分享。他們均認為,教育評估的改革方向之一是更加全面地評估學生的多元智慧和能力。

AI加入日常教學後,會產生什麼變化?「我的能力已不足以批改學生利用AI生成的作品。」香港聖公會阮鄭夢芹銀禧小學副校長李偉銘分享了一個案例,該校六年級學生根據二年級學生創作的故事進行閱讀理解,並利用AI技術生成圖片。這一過程中,六年級學生通過閱讀低年級學生的作品,不僅進行了有趣的討論和反思,還製作了令人驚嘆的作品。

李偉銘認為,AI時代要求教師重新思考批改的目的和方向,從簡單的理解、牢記轉向更高層次的創作。教師不再是權威的知識傳授者,而是知識的共享者和引導者,與學生一起學習和反思。

香港翻轉教學協會的老師們分享了他們如何利用AI人工智能工具來提升教學效果和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他們展示了如何使用AI工具批改學生的編程作業,這不僅提高了批改的效率和準確性,還減輕了教師的工作負擔。此外,他們介紹了如何通過個性化反饋和建議,利用AI工具幫助學生進行口語評估,提供定製化的指導。

據悉,「世界教育前沿論壇」是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創辦的一個跨領域的國際教育交流平台,以「引領趨勢,開創未來」為宗旨。論壇旨在推動最新教育思想和最新教育模式的國際間交流,推動最新教育科技的應用,實現未來教育的全面發展。論壇每年十月在中國深圳市舉行,每屆選取最前沿的學習科學問題作為主題。

責任編輯: 梁存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