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日,在廣州大學城教育科技人才高質量發展大會上,廣州大學城科技園和環大學城科技成果轉化帶建設正式啟動,多個項目正式簽約落地。香港文匯報記者盧靜怡 攝
●廣州大學城的學生創業團隊在展示創新成果。 香港文匯報記者盧靜怡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盧靜怡 廣州報道)香港特區政府計劃在北部都會區劃出逾80公頃土地,打造「北都大學教育城」,以推動本地專上院校與中外知名高校合作開設更多品牌課程。而在大灣區核心城市廣州,一個有着類似規劃和功能的「大學城」已運行了20年。15日,「二十年 正青春」廣州大學城教育科技人才高質量發展大會暨第七屆廣州大學城(小谷圍)國際產業人才大會在廣州舉行。廿年來,這片曾經的江心小島轉型為大灣區創新創業高地,培養了超過80萬畢業生。多位內地及香港高校專家表示,廣州大學城在校企合作、內地高校資源聯動和吸引青年人才方面的成功經驗,可供香港「北都大學教育城」參考借鑒。

必須在規劃階段引入企業

「20年前,廣州在校大學生數量為49萬人,而今天廣州以165萬在校大學生數量穩居全國第一,被稱為『大學生之城』。」 廣州市副市長江智濤在致辭時表示,二十年來,廣州大學城12所高校源源不斷地走出了超過80萬名畢業生,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的「最強大腦」,也成為廣州一體推進科技創新強市、教育強市、人才強市建設的重要支撐。

華南理工大學電子與信息學院院長薛泉曾在香港城市大學任教20年,現在廣州大學城生活工作7年。他告訴香港文匯報,香港「北都大學教育城」想辦得好,關鍵在於將教育、科技和產業緊密融合。「廣州大學城的成功經驗證明,一個區域要成為人才和科技的高地,必須在規劃階段就引入企業。無論是香港本地企業、內地企業,還是國際企業、科技中心進駐大學城,可以形成企業和高校的高效互動,助推科研成果落地轉化。」

薛泉指出,香港在教育和科研方面處於國際領先的水平,但在科技產業化上存在短板。另外,生活成本高、人力成本昂貴曾是香港發展高科技產業的一大障礙,但這一劣勢正逐步消除。「如今內地的人力成本也在上升,成本差距已不如過去那麼明顯。相反,香港可以憑借高水平科研和高效管理,充分發揮其國際化優勢,實現後來居上。」

廣州里工實業有限公司總裁李衛銃則指出,產學研合作為一座橋樑,連接着「書架」上的理論智慧與「貨架」上的實際產品,實現了知識與技術的有效轉化。廣州大學城作為產學研融合的沃土, 未來在科技創新領域與香港「北都大學教育城」合作潛力和空間非常大。

結合自身特點多與內地高校合作

「廣州大學城自建設以來,就與珠三角和內地高校合作十分緊密。大學城通過與內地高校合作,放大了成果的影響力。香港『北都大學教育城』可借鑒這種經驗,結合自身特點多與內地高校合作。香港『北都大學教育城』和廣州大學城未來亦有很多合作空間。」廣州大學城校友經濟促進會執行會長、廣州市浩洋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蔣偉楷告訴香港文匯報,大學城可以透過搭建校友經濟交流平台,促進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同時吸引校友企業落地當地,推動高質量發展。他認為,類似模式同樣適用於香港,可助力北都創新創業和招商引資。

XbotPark機器人基地發起人、香港科技大學教授李澤湘表示,他提出了「一地一校一平台」的合作模式,在廣州、深圳、寧波、重慶等地建立了機器人基地,與當地高校合作培育創新人才。「從港科大到深圳再到廣州,我們花了多年時間探索,通過建立一個結合科研、教育和企業的平台,不同地區的資源得以高效整合。」他認為,北部都會區為香港的科研成果提供了一個新的轉化平台,如果與大灣區的資源聯動得當,香港的高校科研能力可以進一步得到提升。

【話你知】廣州大學城

2000年,廣州市提出興建廣州大學城,瞄準「建設全國一流大學城」,其後選址番禺小谷圍島及其南岸地區,規劃面積43.3平方公里。 2004年,一期進駐廣州大學城的中山大學等10所高校正式開學,3.8萬多名學生入學。2023年我國各大城市在校大學生人數中,廣州以164.2萬在校大學生領先,連續多年位居全國首位。廣州獲「大學生第一城」之稱,廣州大學城功不可沒,是廣州最為重要的「人才搖籃」。數據顯示,廣州大學城12所高校學生人數約19萬人,佔全城在讀大學生的11.6%。也就是說,廣州每9個大學生至少有1個在大學城讀書。

●整理:香港文匯報記者 盧靜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