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海明 史旭峰
全球發展面臨着愈加不平衡化的挑戰,人口佔比巨大的熱帶地區的發展難題尤為迫切。美西方國家具備教育科技優勢卻鮮有熱帶區域,大量熱帶國家有熱帶資源卻缺乏先進的教育科技,中國則兼有熱帶區域和教育科技比較優勢,理應擔起重任,助力熱帶地區將資源稟賦轉化為發展動能,貢獻人類福祉。
位於中國唯一的全域熱帶省份海南省的海南大學,依託地理和政策優勢,近期攜手全球熱帶地區高校及科研機構合作建立熱區高校聯盟,旨在促進全球熱帶地區的合作共贏與可持續發展,打造助力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重要實踐平台。
一、熱帶地區資源豐富,發展面臨嚴峻挑戰
依據聯合國官方網站發布的2022年《熱帶現狀報告》,熱帶地區位於南北回歸線之間,佔全球總面積的39.8%,擁有豐富的光、熱、水等自然資源,分布着109個國家和地區,人口約有33.7億。然而,這片富饒的土地卻面臨嚴峻的發展困境:一是經濟貢獻偏低,熱帶地區人口約佔全球42%,但經濟總量不足全球的20%。二是糧食安全問題突出,熱帶地區是全球糧食主產區,卻也是糧食不安全問題最嚴重的區域,60%以上國家處於糧食不安全狀態。三是面臨氣候變化衝擊,氣候變化對熱帶地區影響尤為嚴重,極端天氣、生態破壞等問題限制了經濟社會發展。四是資源依賴與教育科技發展較為滯後,多數熱帶地區國家經濟結構單一,過度依賴資源出口,且教育科技投入不足,大部分國家的科技投入不到GDP的約0.5%。五是殖民歷史的遺留問題,導致多數熱帶地區國家基礎設施落後、社會分裂和治理能力不足等。
聯合國將每年的6月29日定為國際熱帶日,旨在喚起全球對熱帶地區特殊挑戰的關注。預測到2050年,世界上有超過50%的人口,包括66.7%的兒童,都將生活在熱帶地區。這一趨勢將進一步凸顯熱帶地區面臨的經濟、教育、科技與社會等困境。因此,面對這一系列複雜而緊迫的挑戰,加強國際合作,共同尋找應對策略,已成為國際社會不可迴避的責任與使命。
在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南南合作框架下,中國積極履行國際責任,致力於幫助熱帶地區及其他發展中國家提升農業生產能力,推動超過1000項先進的農業技術「走出去」,成功助力這些項目的東道國農作物平均增產30%以上。同時,中國還積極培訓雜交水稻專業技術人才,累計超過1.4萬名來自世界各地的學員接受了專業培訓,他們的技能提升為增強糧食安全保障能力奠定了堅實基礎。這些實踐不僅改善了熱帶地區的農業生產條件,也展現了中國為全球糧食安全提供的中國方案與中國擔當。
二、現有合作領域狹窄,制約協同發展潛力
儘管中國在熱帶地區國際合作方面已經取得令人矚目的成果,但面對未來更加複雜多變的挑戰,我們仍需清醒地認識到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具體而言,高端國際合作平台顯著缺乏,國際級、高水平的熱帶國際合作平台不足,導致資源分散,難以形成有效的合力。同時,中國與熱帶地區的合作領域相對狹窄,尚未深入參與到熱帶地區的經濟、科技、教育、醫療、環保和能源等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前沿課題的系統性研究及多層次合作中,尤其在生態保護、氣候變化應對、數字經濟發展、熱帶疾病防治以及本地化產業鏈構建等關鍵領域仍有廣闊合作空間。複合型人才短缺也是制約合作進一步發展的關鍵因素,尤其是缺乏既熟悉國際規則又了解熱帶地區產業需求且外語嫻熟的管理和科技人才。此外,資源共享不足同樣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當前尚未建立起統一的合作資源共享平台,導致信息、技術和人才的流動性較差,協同創新效率較低。
三、成立熱區高校聯盟,賦能全球熱區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必須堅持胸懷天下」的理念,指出「我們要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類發展進步潮流,積極回應各國人民普遍關切,為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作出貢獻,以海納百川的寬闊胸襟借鑒吸收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推動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不僅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指明了方向,也為全球合作與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這一精神指引下,海南大學聯合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發起成立的熱區高校聯盟,正是對全球性問題的積極回應,更是推動建設更加美好世界的具體實踐。熱區高校聯盟作為全球首個面向熱帶地區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多邊合作平台,目前已匯聚了來自27個國家和地區的70所高校與科研機構,包括埃及、馬來西亞、巴西等多個熱帶大國,形成了一個跨越國界、融合多元文化的合作網絡。聯盟通過創立多邊合作平台,促進了教育、科技、經濟、醫療和人文等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將熱帶地區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動能,不僅有效服務中國糧食安全乃至全球糧食安全,更解決熱帶地區面臨的共同挑戰,為促進全球生態平衡與經濟社會發展貢獻力量。
熱區高校聯盟的建立,是對於「合作共贏」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深刻實踐。通過加強與東南亞、非洲、拉美等熱帶地區國家高校在教育、經濟、文化與科技等領域的合作,為中國與這些地區建立更加緊密的聯繫提供了重要橋樑。其次,聯盟積極應對熱帶地區面臨的氣候變化、生態保護、糧食安全等全球性挑戰,通過教育、科技創新與合作,為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的實現作出積極貢獻,展現中國的責任與擔當。
熱區高校聯盟也是推動海南自貿港國際化發展的重要抓手。依託海南自由貿易港的政策優勢,聯盟吸引了全球一流高校與科研機構參與,不僅提升了海南自貿港在全球熱帶地區教育、科研、醫療和經濟等領域的地位,也為其成為全球熱帶地區教育、科研、醫療和經濟等交流中心奠定了基礎。
更為重要的是,熱區高校聯盟還有望成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領域的一股重要力量。熱區高校聯盟作為一個多邊國際合作平台,匯聚全球多所熱帶地區的高校和科研機構。這不僅為中外高等教育機構提供了一個交流合作的橋樑,也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提供一個廣闊的平台,有助於推動中國與熱帶地區國家在經濟、教育、科技和文化等領域的交流。通過熱區高校聯盟聯合培養高端人才,開展跨學科、跨國界的聯合研究,這種深度合作不僅有助於提升熱帶地區的教育水平和科研能力,還加強了中國與熱帶地區之間的學術聯繫和人員往來,進一步體現了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實效性和影響力。
四、立足海南自貿港,推動聯盟發展壯大
未來要進一步推動熱區高校聯盟高質量發展,將其打造成為全球教育與科研合作的典範、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重要實踐平台,可考慮從以下六個方面進一步促進熱區高校聯盟的發展和壯大。
一是進一步擴大聯盟規模。積極吸納全球熱帶地區高校和科研機構,構建多元文化與廣泛地域覆蓋的合作網絡,增強國際影響力,打造熱帶地區教育、科研、醫療和經濟等領域深化合作的重要平台。
二是設立熱帶地區專項獎學金項目。設立專項獎學金,吸引並支持來自熱帶地區的優秀學生和學者來華接受高等教育與科學研究。該項目不僅聚焦於為獲獎者提供經濟資助,覆蓋學費、生活費及研究經費等,還致力於構建一個多元化的學習平台,促進學術交流與國際合作,以此深化中國與熱帶地區國家教育合作、促進文明交流互鑒和培養未來熱帶地區國家領導人乃至全球領導者,對推動構建更加緊密的中外人文交流網絡具有深遠意義。
三是聯合開展科學研究和轉化應用。通過聚焦教育、科技、醫療、環保、能源、經濟、氣候變化和糧食安全等重大議題,設立科研基金,支持跨學科、跨國界的聯合研究,促進不同領域的協同創新,推動科技成果的轉化與應用。通過加強國際間的科研合作與資源共享,構建更高效的科技創新生態體系,為應對區域性乃至全球性的共同挑戰提供堅實的科技支撐,助力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
四是加強對熱區高校聯盟的中外宣傳推廣。充分利用中外媒體資源、社交媒體平台、學術會議以及高層次論壇等多元化傳播渠道,系統性、有步驟地展現聯盟成員的合作成果、科研創新及人才培養經驗,講好合作故事,彰顯聯盟的獨特價值與發展潛力。並通過策劃專題報道、發布聯合研究成果、舉辦特色文化活動等方式,擴大聯盟的國際影響力,提升其全球知名度。同時,充分發揮海南自貿港對外開放的政策優勢,加強與熱帶地區高校、科研機構和社會組織的互動與合作,推動文化交流、知識共享和經驗互鑒,進一步增進彼此間的互信與理解,構建更加緊密的教育與科研合作網絡,為熱帶地區的共同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和創新動力。
五是完善熱區高校聯盟的合作機制。健全制度框架與運行規則,搭建開放、高效的資源共享大數據平台,推動科研設施、數據資源和學術成果的共建共享。優化科研、技術和人才流動機制,建立聯盟內部便捷的交流與合作通道,促進科研人員、學生以及管理人員的雙向流動與深度互動。通過設立聯合研究中心、開展跨學科合作項目以及實施人才培養計劃,進一步激發創新活力,提升協作效率,推動聯盟在關鍵領域實現突破性進展,為熱帶地區乃至全球的可持續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
六是推動金融創新,為熱區高校聯盟的合作項目提供多樣化的金融支持。相關部門可考慮利用海南自貿港金融、稅收等政策優勢,探索建立「世界熱區高校聯盟銀行」或相關金融服務平台,通過這一銀行或金融服務平台,為聯盟成員提供融資諮詢、風險評估、投資引導等全方位金融服務。同時,鼓勵和支持中國各類金融機構和「世界熱區高校聯盟銀行」一起,共同與聯盟成員開展深度合作,開發具有創新性和可持續性的金融產品,為熱帶地區的經濟、社會和科研等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熱帶地區的可持續發展不僅關乎當地人民的福祉,也直接影響到全球生態平衡、經濟社會發展和人類的共同未來。通過實施系列綜合舉措,相信熱區高校聯盟將逐步成為推動全球熱帶地區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動力。海南大學聯合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發起並成立熱區高校聯盟,不僅體現了海南大學立足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奮力推進高質量教育對外開放的使命擔當,還將成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在教育領域的一項重要探索,開創一個全新的外交合作局面,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更多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
(作者:梁海明,海南大學「一帶一路」研究院院長;史旭峰,海南大學「一帶一路」研究院副院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