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洪澤楷)李先生來港前曾在加拿大生活過,發現當地政府會為新來家庭提供各類支援,以加速融入社會,認為這方面值得香港借鑑。他透露,曾到特區政府資助的機構報名學粵語,機構卻要求集齊上堂人數才開班,「去年報名說等人凑滿才能開,到現在也沒有消息。」李先生建議特區政府為新來港人才提供配套的適應措施,讓他們融進香港社會中,建立強大的人脈網絡,才有利事業發展。

求職除了講求實力,掌握最新職場資訊也十分重要。李先生初來香港時人生路不熟,完全不知到哪兒找工作,「申請成功後我又問了入境處有沒有就業相關的指引,入境處說需要自行找就業中心,他們僅負責簽證(註)事務。」

之後,他在網上搜索找到勞工處就業中心,職員着他自行在壁報上的招聘廣告找合適工作,「那些牆上貼着的都以藍領工作為主,跟我的背景還是有些差距的。」

他坦言,參與不少招聘會,當中部分更是為高才通人士而設的招聘會,但大部分職位都是金融相關,跟他環境技術服務類專業領域相關的職位少之又少,原因是香港的環保行業仍處於起步階段,較少需要高端環保技術人才。

關注人才計劃的立法會議員尚海龍認為,政府需要定期檢視計劃續簽條件、人才清單等計劃細節,不斷優化,「人才清單一定是動態審視的,因應行業需求、規劃等發生變化。」

議員倡定期優化人才清單

在續簽的問題上,特區政府近期公布了高才通計劃續簽的幾個條件,有好有不好,例如跨國公司的高管人才若在港繳稅,就有機會續簽,這是放寬的地方,但也有以合約制受僱的申請人,可能續簽一次只獲得幾個月的延長,就要再次申請。「重複申請不僅會造成行政資源的浪費,申請人也不易作出生活安排。」尚海龍希望明年3月後,首批高才通續簽大致完成,政府可根據續簽比例、申請人集中反饋的問題等,作出綜合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