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子珍
特區政府日前舉行了一場盛大的簽約儀式,85家企業與特區政府簽署了《支持及參與北部都會區發展意向書》,有35家企業簽署了參與北都區開發項目的協議,金額超過千億元,為北都區發展注入強勁動力。然而,坊間卻有聲音認為香港是高度自由的經濟體,奉行市場經濟,特區政府不應強迫企業投資。這種看法有失偏頗。北都區發展機遇巨大,受到港資、中資和外資的支持,有不少知名創科企業已洞悉先機,紛紛搶先落戶北都區。香港工商界是推動香港經濟發展的主力軍,是香港發展的持份者、貢獻者、受益者,必定主動共商共建更美好香港,推動香港經濟高質量發展,「逼迫投資」之說根本是無稽之談。
北都區的發展帶來的是前所未有的機遇。這個佔香港陸地面積近三分之一的區域,不僅將成為創新科技的聚集地,也將吸引大量工作和居住人口。從修路建屋到餐飲零售,再到各類服務行業,北都區的發展將帶動全方位的經濟活動,為不同類型的企業提供廣闊的商機。因此簽署建設北都區意向書的企業中,既有本地大型企業,也有央企和外企,足以說明北都區的吸引力是跨越行業和地域的,不同地區的企業都想把握這個千載難逢的商機。企業紛紛簽約支持,既是對政府政策的響應,也是基於商業利益的考量,是真正的「在商言商」。
符合工商界自身利益
中央港澳工作辦公室、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夏寶龍早前在深圳召開的2024年香港工商界人士座談會上說,「香港工商界和企業家是推動經濟發展的主力軍」。這在北都區的開發中同樣不例外。特區政府與工商界攜手共建北都區,是基於雙方共同的願景和利益。特區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和基礎設施建設,而工商界則利用其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共同推動北都區的繁榮發展。這種合作模式是香港經濟成功的基石,也是北都區未來發展的重要保障。因此,所謂「政府逼迫企業」的說法,完全不符事實。
北都區的魅力不僅僅在於其巨大的商業潛力,更在於其與深圳的緊密聯繫和互補優勢。行政長官李家超在簽約儀式上強調,北都區與深圳一河之隔,兩地協同發展將帶來互利共贏的成果。這不僅體現了香港與深圳的深厚合作基礎,也預示着未來兩地將在更廣泛的領域實現深度融合。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主任鄭雁雄也指出,工商界應把握住北都區開發的重大機遇,共同打開香港發展新天地。這充分說明了中央和特區政府對工商界的信任和期待。
企業爭先落戶北都區
特區政府近年來不斷優化營商環境,積極吸引國際企業落戶香港。與香港引進重點企業辦公室簽訂協議的企業中,就包括阿斯利康、美團、聯想、華為等內地和海外的知名企業,大部分會落戶北都區。越來越多國際企業已經看重北都區的創新環境和發展潛力,紛紛表達了合作意向。這不僅證明了北都區的魅力所在,也反映了特區政府在招商引資方面的努力和成效。
此次簽約儀式只是北都區開發計劃的序幕,在推進北都區建設的過程中,需要統籌謀劃好各個方面的關係和資源。特別是要處理好北都區與深圳的關係,實現兩地的互聯互通和優勢互補;同時,也要廣泛吸納海內外的各類投資商、開發商參與建設,形成合力推動北都區的快速發展。事實上,香港本地企業過往主要集中在地產、金融和專業服務等較為傳統的領域,在創新科技應用上需要急起直追,而北都區的創科優勢,正好可以協助企業升級轉型,對增強企業的長遠競爭力大有裨益。因此企業爭先落戶北都區,更是看重這塊熱土的戰略意義。
北都區的簽約儀式是特區政府與企業基於共同利益和願景的合作成果,所謂的「政府逼迫企業」的說法,完全是胡說八道。隨着北都區的開發建設不斷推進,越來越多企業和組織日益分享到北都區發展帶來的成果,這種歪論自然會不攻自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