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航天事業是中國的偉大事業,偉大事業要有偉大精神,而偉大精神又可以引領偉大事業,在探索浩瀚宇宙的征程中,航天人孕育了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探月精神、新時代北斗精神、航天精神,這些價值觀激勵着中華民族兒女矢志遠方,勇探蒼穹,和我們時常強調的堅毅、責任、承擔、尊重、國民身份認同等互相呼應。
兩彈是指原子彈、導彈,一星是指人造衛星。兩彈一星是中華民族的榮耀與驕傲,可以說沒有兩彈一星,就沒有中國今日這樣的國際地位。兩彈一星精神內涵中排首位的就是「熱愛國家」,1999 年 9 月,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周年之際,國家隆重表彰了為中國兩彈一星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23位科技專家,並授予他們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23位元勳中,21位有留學經歷。他們平均在國外時間為7年,時間最久的是錢學森,在美國整整20年,其次是郭永懷,在國外生活了17 年,錢三強、陳能寬、姚桐斌,在國外生活了10 年以上。他們放棄國外優厚的待遇,選擇回到貧弱的故土,為的就是熱愛國家、熱愛祖國的精神,他們滿腔熱情、義無反顧地投身祖國建設,成就了兩彈一星,展現了兩彈一星精神。
兩彈一星元勳:回國不需要理由
1999年9月18日,國家表彰曾為兩彈一星研製有突出貢獻的23位科技專家,分別有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亞、孫家棟、任新民、吳自良、陳芳允、陳能寬、楊嘉墀、周光召、錢學森、屠守鍔、黃緯祿、程開甲、彭桓武等16人獲兩彈一星功勳,並將獎章追授予王淦昌、鄧稼先、趙九章、姚桐斌、錢驥、錢三強、郭永懷等7人。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的23位元勳中只有于敏和錢驥沒有留學經歷,而留學美國者最多,達 11人,其次是英國 5人,德國 2人,蘇聯 2人,法國 1人。
上世紀五十年代,剛剛誕生的新中國百廢待舉,在新中國一聲召喚下,海內外的中國人都滿腔熱情地投身祖國建設事業,著名物理學家趙忠堯,在歸國途中曾被駐日美軍關進監獄,在祖國人民和世界科學界的聲援下,才恢復自由;著名物理學家彭桓武在英國留學10年,獲得兩個博士學位,是第一個在英國取得教授職稱的中國人,有人問他為什麼回國,他說:「回國不需要理由,不回國才要理由。」
1950年,鄧稼先用不足兩年時間獲得了美國普渡大學博士學位,並在畢業後的第九天就登上了回國的郵輪,抱着「祖國建設需要人才,我學成就一定回來」的初心回到國內,加入了中國核事業。
從英國愛丁堡大學歸來的程開甲教授,在天山深處核子試驗基地的乾打壘平房中,默默無聞地生活了近 20年,他說:「如果我不回來,絕不可能像現在這麼幸福,因為我現在所有的一切都和祖國緊緊聯繫着。」1955年 10月,在周恩來總理的親自關懷下,錢學森從美國回到祖國。1956年2 月,按照周總理要求,錢學森起草了發展中國導彈事業的意見書。
航天感人故事還有很多,如果大家能夠領會航天精神內涵和科學家精神,相信一定會體會到那種為國、為民、敢拚、肯幹的價值觀精神。
●梁偉傑 (愛國教育支援中心專業發展總監,兩次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得主)
愛國教育支援中心由香港教聯會主辦,旨在加強支援教育界推動國家安全及國民教育。中心今年特別成立航天科普教育基地,設有多個不同學習區,全面展示國家航天科技所取得的突破和成就,增強香港青少年對國家航天科技的認識。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