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祖是沿海人民的守護神,圖為天津媽祖文化園中的媽祖雕像。資料圖片

根據網上資料顯示,香港現存天后廟約有一百間,此前數量甚至多達三百多間(謝永昌《香港天后廟探究》),說天后是香港重要的信仰絕不為過。

「天后」源於「媽祖」封號

天后俗姓林,據說生於宋太祖建隆元年(或曰五代末年)福建路泉州府莆田縣湄洲島東螺村(宋太宗年間,莆田改編入興化軍)。由於,傳說天后「出生時不啼哭」,所以取名「默」,小名為「默娘」。在香港,我們一般稱「天后」,而在她的原生地福建,或者台灣,民眾大多稱呼她為「媽祖」。

為什麼有這種不同?因為「天后」是福建人的鄉土神祇,親如家裏的媽媽,所以稱之為他們會稱她為「媽祖」、「媽娘」,台灣地區多為閩南人移民後代,所以也稱之為「媽祖」。

至於「天后」的稱呼,其實是源於「媽祖」的封號。從宋至清四個朝代,當朝帝皇曾36次褒封媽姐。故此,媽祖從宋徽宗的賜「順濟廟額」、宋高宗的「靈惠夫人」,一路晉升至「妃」、「天妃」,直至「天后」。在光緒元年,媽祖封號達64字。據統計歷代皇帝對媽祖的封號,總共達到600多字,創中國神仙封號的最高紀錄。

那麼為什麼香港人會稱「媽祖」為「天后」?一則,如上所說,「天后」是最高封號的等級,故以其命名。二來,這也跟香港曾經歷「康熙復界」後建天后廟有關。簡而言之,康熙二十三年以後,當時的香港正從遷界令中復原過來,寺廟也在這時以後慢慢建起來。今日最早見的天后廟碑文是刻立於乾隆八年(1743)的《葉徐送產碑》(塔門天后古廟),如果以此為據,那麼除卻佛堂門天后古廟外,香港現存的天后廟應該都是建於乾隆八年之後。

比照歷代誥封的時間,「媽祖」是在乾隆二年(1737年)才晉封至「天后」一級(清高宗封「妙靈昭應宏仁普濟福佑羣生天后」)。是故,「復界」後建設的「媽祖廟」自然是「天后廟」;既然,以「天后」名廟,那麼稱奉祀的神祇為「天后」也是合情合理。

【按:現存最早的天后廟銅鐘是鑄造於康熙23年(1684),現存於元朗屏山鯉魚山天后宮,但銅鐘的年份不一定能作準,因為很多時會有人從其他地方移駐銅鐘、香爐、鼓等到廟中。另外,有一說法指「天后」之封是在康熙朝已有,但筆者不同意,並曾在華人廟宇委員會公開講座中引第一歷史檔案館的《康熙起居注冊》說明。】

「媽祖」在閩人心中地位神聖

泉州開元寺山門外懸有一副木刻對聯,題曰:「此地古稱佛國,滿街都是聖人。」聯後有註釋道:「寺門舊有此聯,朱文公撰,久佚,為補書之,戊寅春沙門一音書。」到底是否真為大儒朱熹所撰,今日難以考證,卻由之道出了泉州自古好佛事的說法。在這「神祇盈府」(按:此指明清二代泉州府)的地區,卻有「四大神祇」(據清代楊浚《四神志略》)之說,充分凸顯了「媽祖」在閩人心中的神聖地位。而隨着閩人移居海外,「媽祖」也在成為「海上絲綢之路」中重要的守護神。

●葉德平博士,香港教育大學「文化傳承教育與藝術管理榮譽文學士」課程統籌主任、「戲曲與非遺傳承中心」副總監,曾出版多本香港歷史、文化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