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港長者入住灣區內地城市趨升 居穗港翁:國家變得愈來愈好
得益於通關便利的正常和大灣區各地利好政策的出台,在大灣區內地城市養老的香港長者人數,於2023年新冠疫情轉入常態化之後,再次迎來持續上升趨勢。相應地,來大灣區內地城市養老機構諮詢和入住的香港長者也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近日,香港文匯報記者走進廣州越秀區大沙頭路,步入北側一座略顯滄桑卻又不失潔淨的居民樓,剛下樓取完網購商品的譚國源,正滿面笑容地站在嶄新的電梯間旁等待來訪的記者。今年82歲的香港長者譚國源從求學到工作再到退休,他用半生往返於粵港兩地,見證了數十年來祖國內地的蓬勃發展和粵港之間的深度融合,也在大灣區內地城市找到了衣食住行廉宜、 舒適愜意的養老居所。 ●香港文匯報 記者 帥誠 廣州報道
在電梯內,譚國源就迫不及待地稱讚起他所居住的社區,「你剛才看到我們的樓道多敞亮吧,上個月社區剛剛找工人免費刷了牆面,換了扶手,消防設施也全部更新,這些都沒有收我們住戶一分錢。」譚國源還說,這棟樓因為樓齡較長,外牆斑駁,去年也由市政統一粉刷了新漆,現在看起來就像一棟新樓。
2014年,從佛山某建築公司退休後,譚國源就和老伴一起搬來這裏,正式開始退休生活,而這套三十多年前僅花2萬元(人民幣,下同)買下的房子,也成為他們定居廣州的關鍵。譚國源與這套房的故事,要從1967年前講起。
隻身赴穗求學 與祖國同歷風雨
說起自己的童年,譚國源記得當年父親就職於香港稅務局,自己出生起便隨父母在香港生活,直到在香港勞工子弟學校念完小學,「當時家裏兄弟多,父親在香港無法承擔這麼多孩子的生活開銷,加上父親一直十分愛國,希望我能夠來內地接受愛國教育。」就這樣,1957年小學畢業後,他隻身一人來到廣州,以寄宿的形式就讀於廣州21中,開始了自己的第一段內地生活。
後來他考取華南農業大學,大學畢業後,先後在番禺農科所和廣州市自來水公司工作,「很快改革開放就來了,我們的生活都發生了很大變化。」
1990年,因照顧父親需要,譚國源決定辭去廣州市自來水公司的職務,返回香港工作定居。也許是預感到自己今後還會回來,返港前,他與妻子花2萬多元買下了此前由自來水公司提供給員工家庭居住的這套福利房。
時隔30載 回廣州舊居安享晚年
回憶起回港後的居住空間,譚國源笑稱自己每天的生活都是「三步曲」:每天起床,一步到洗手間,一步到廚房,又一步回到臥房。「生活得很侷促,但是沒有辦法,因為我們買不起更大的房子。」
相比之下,內地生活從居住空間到日常花銷都寬裕很多。1997年,譚國源再次從香港回到內地,入職佛山一間地產公司,一直工作到2014年退休。時隔近30年,譚國源和妻子兜兜轉轉又回到廣州這套78平方米兩室一廳的房子居住。
從1957年獨自離家赴廣州求學,到如今定居廣州安享晚年,譚國源大半輩子幾度奔波於粵港兩地,作為一個普通香港人,也許沒有人比他對這些年兩地民生領域的變化更感同身受。「這些年我明白了一個道理,世界上沒有完美的國度,但這個一天天在變得愈來愈好的國家就是我的祖國,沒有國哪有家?所以我們無論身在哪裏,都不要忘記自己是黑頭髮黃皮膚的中國人,不要忘記我們的國家。」
學者:內地養老空間環境佔優
深圳大學政府管理學院社會學系教授唐詠認為,相比港澳有限的空間,內地養老機構在硬件設施、空間環境方面確實有明顯優勢,但她也指出,香港在安老服務方面的專業能力和經驗仍然較為突出。「相比之下,深圳的人口老齡化程度僅為3.22%,與大灣區人口老齡化程度最高的香港相差16.56%,這種城市間的空間異質性,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大灣區養老政策的協調難度。」
港人對灣區內地養老看法
● 中山、深圳和廣州成為最受青睞的養老目的地。中山以其宜人的居住養老環境、慢節奏生活、低物價指數和高生活滿意度受到歡迎;深圳則交通便捷、臨近香港便於家人探訪;廣州也因其便利交通、適宜的居住空間和高質量的醫療服務成為熱門選擇。
● 受訪香港長者認為內地安老院舍最大的好處,依次是院舍空間較大、環境較香港舒適、綠化多和空氣好適合養老、價格便宜。
● 香港長者對支付在內地所需醫療費用、院舍日常支持及院舍距離較遠,交通不便利親友探訪表示擔憂。
●來源:2023年香港工聯會 《香港長者跨境養老意願與需求》調查報告
●整理:香港文匯報記者 帥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