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黃依江)M+博物館全新展覽「造物記」將於2024年11月2日(星期六)起向公眾開放。展覽從製造過程出發,探索創意表達的各種面向,推究造物之舉長久以來對於人類生活、全球社群和脆弱的生態系統所產生的影響。
展品大部分來自M+館藏,展覽作品來自眾多藝術家、設計師及建築師之手,包括約翰·基治、Julie & Jesse、廖沛毅、前田約翰、拉法埃拉·德拉奧爾加、安娜·里德勒、芭芭拉·桑索尼、藤森照信、吳世正、黃炳培、武重義建築事務所等。
展覽分為「陶瓷:觀念蛻變的故事」「物料的潛力」「人手與機器」「行為與後果」四個部分,追尋造物的過程,由概念、研究、設計到生產,還有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社會網絡,亦探討創作人如何運用適切的設計、創新的物料和別具創意的循環再用策略,從而發掘與眾不同的思維模式。

「陶瓷:觀念蛻變的故事」中,展出倪海峰以當代視角重新想像青花瓷之作《離境與抵達》(2005),藝術家將由荷蘭搜集而來的瓷器進行改造,成為功能和寓意完全不同的食物。
「物料的潛力」聚焦於造物之人如何嘗試使用霓虹燈、樹脂、竹子等不同物料,從而探索新的過程、方法、造型。經修復後的香港「好好洋服」霓虹招牌(1963)將首次與罕見的霓虹招牌設計草圖原稿在博物館內一同展出。
「人手與機器」探討電腦、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的發展,如何革新製作的過程。「行為與後果」追溯消費主義如何在大規模生產的需求、合成材料和廉價勞動力下形塑當代社會的面貌。

為配合展覽開幕,東展廳將展出建築師黑川紀章經典之作中銀膠囊大樓(1970–1972),展示當中一個經修復的膠囊單位。該大樓曾經擁有140個獨立的小型公寓單位,專為在郊區居住卻在東京市中心工作的人們提供住所。這座大樓就是少數根據日本代謝派理念建成的建築物之一,大樓於2022年被拆卸,只有二十三個膠囊單位獲保留和修復,被少數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館收藏,M+就是其中之一。
M+設計及建築主策展人Ikko Yokoyama表示:「『造物記』聚焦於造物過程的各個方面,以及重要製品所產生的影響,突顯了我們日常生活所用的物件背後的動機、方法和影響。這種創新的展示方式不僅彰顯了創作人、藝術家、設計師和建築師的匠心獨運,還展示了造物的過程、人類的共同經驗,以及不斷演變的當代視覺文化景觀如何緊密交織。獲細心修復的膠囊單位來自中銀膠囊大樓,它是國際讚賞的建築地標,體現了日本現代上班族精緻入微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反映了創意表達、功能性、樂觀精神和社會變化。」
重新打造M+潛空間長期項目

由藝術家傅丹(丹麥籍,1975年生於越南)專為M+潛空間構思的全新長期項目的開幕展示「傅丹創意現場:野口勇的『光』」,則將10月26日(星期六)免費向公眾開放。此項目改變潛空間的用途,為觀眾帶來煥然一新的體驗,把這個位於M+大樓B2層中央、氣勢非凡的混凝土天井重新構想成讓人感到愜意的社交場所,並成為舉行不同節目和項目的舞台。
「傅丹創意現場」是一個持續數年的展覽計劃,將在潛空間展示多個傅丹和其他藝術家、創作人的藝術品和設計物件的展覽,並以自然有機和可持續的方式,融入由傅丹構思、可靈活變化的定製結構中。此項目還包括傅丹和M+策展團隊策劃的表演、活動、討論會、放映和展覽。這計劃是M+與傅丹緊密合作的成果,藝術家將與M+不同團隊合作,重新構想博物館的潛能以及其展覽和公眾項目策劃工作。傅丹設計了一個模組化的結構作為展示系統,他將定期把自己及其他與他關係密切和有聯繫的藝術家的作品展示於其中。
傅丹為這個長期項目構思的第一階段「傅丹創意現場:野口勇的『光』」,將展示藝術家野口勇(1904–1988)的一系列Akari照明雕塑。「Akari」在日語中意謂「光」或「明」,是野口勇在1951至1986年間創作的逾百件照明雕塑設計的總稱,靈感源自日本岐阜縣以桑皮紙和竹子製作的傳統提燈。Akari既是價格實惠的雕塑,也是實用的家居燈具,體現了野口勇在雕塑、設計和建築等多方面的創作實踐,也與傅丹一直以來對物件如何承載多重故事和意義的興趣產生了共鳴。傅丹精心挑選了一些熱帶植物來搭配Akari照明雕塑的展示,將潛空間改造成一個舒適愜意的環境,讓訪客在此放慢腳步、消磨時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