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吳健怡)1962年落成的彩虹邨共有1.7萬多名居民,其中四成人為長者,不少立法會議員擔心居民調遷後無法適應新環境,建議特區政府舉辦「睇樓團」,安排他們預先觀察新環境,並期望地區人士發揮人文關懷精神,為調遷的居民提供支援。至於社區重建後,亦建議優先讓原有商戶投標,在新落成的美東邨或彩虹邨重新營業, 盡力保留彩虹邨的原有特色。
從第一期彩虹邨住戶入伙到最後一期住戶入伙,預計整個過程需時15年完成。民建聯九龍東立法會議員顏汶羽指出,該邨居民非常重視鄰里關係,長者住戶特別依靠鄰里互助,建議政府在安排和編配單位上,盡量安置舊街坊住在附近,為了讓他們安心、了解新環境,搬遷前可舉辦「睇樓團」。對於居民憂心搬家造成的額外花銷及勞心費神,顏汶羽期望,政府除了盡快公布搬遷津貼方案細節,亦能建立「駐邨社區服務隊」,邀請地區人士加入,在搬遷前後期,與居民加強溝通合作,並定期審視、了解重建需要和各種問題,持續為受清拆影響的居民提供支援,讓弱勢群體更安心搬遷。
盼優先讓原有商戶投標
至於商戶,他相信政府兩三年後才推出新彩虹邨設計,但原有商戶受合約限制,未必能在原邨重置店舖,建議政府盡力保留彩虹邨特色,讓這些店舖以局限性投標方式,日後承租新彩虹邨的店舖。
第一期清拆的彩虹邨居民將遷往新美東邨,工聯會立法會議員鄧家彪表示,部分居民希望繼續住在重建後的彩虹邨,「他們不介意一搬再搬,政府可以提供多個選擇,讓居民暫時遷往未動工的第二、三期空置單位,之後搬入落成後的彩虹邨。」他又預料,該邨有五六百個年滿70歲的「寬敞戶」符合「長者戶全免租金計劃」條件,建議政府主動協助他們申請計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