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攬子花」圖案客家花帶。 資料圖片

客家花帶是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據考證,其編織技藝始於明末清初,近日,筆者有幸跟花帶傳承人學習這門手藝,才領略到一點箇中奧妙。

客家先民歷經逃難,性格多勤儉刻苦。客家婦女持家有道、衣着樸素,未婚女孩大多穿淺藍或白色衣服,年長的婦女則穿上全黑衣服,外出時為抵擋猛烈陽光,會配上客家涼帽。

也許愛美是女人的天性,客家婦女怎樣為平淡的生活增添色彩?其中一個方法便是在農閒時,親手編織出七彩繽紛的花帶,用作涼帽、圍裙及包頭的飾帶。

這些飾帶既美觀又實用,織成的花帶除自用外,也可在出嫁前大量製作,送給前來道賀的女性親友。新娘編織花帶的數量愈多,代表她們愈勤勞;織出的花式愈複雜,則愈能反映新娘子智慧與手藝俱佳,因而會得到夫家妯娌賞識。也有些婦女會把花帶作為送贈新生嬰兒的禮物。

客家婦女一般對這些花帶珍而重之。除了手藝不外傳,她們收到花帶後也不會轉贈給別人,甚至入土為安時也會以之為陪葬品。

未有機器的年代,以人手作編織本是平常事,但織女們一般都會有一部手動的織布機。例如《木蘭辭》中寫的「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也有「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等詩句,當中的「機杼」就是指織布機。

不過,客家婦女是沒有現成織布機的,那麼她們怎樣編織?她們會以一張長木板凳,加上一截小圓柱(多用竹造)作帶線筒,再加上一支帶批(通常把竹或木削成匕首狀),加上幾撮彩線,便成了她們編織的器具與用料,一切取材於農村生活,既簡樸又環保,還要自行裝配。說到這裏,你不得不佩服客家婦女的智慧。

客家花帶上的花式,最容易織的是「麻子花」,因編織時底面的花樣是相同的,所以又稱盲帶,它有着「芝麻開花節節高」的意思,象徵百子千孫。

此外,較複雜的有菱形為主的花式,稱為「欖仔花」,由於與「攬仔」諧音,代表婚後可早生貴子或父母攜手撫育子女。客家婦女更由單面的「欖仔花」,演變為可編織成雙面圖案的「含笑包攬仔」,底面的花樣相反又相成。

此外,還可見到有山、魚、龜、蜘蛛、樹枝、葡萄、蟠桃、心形等的織帶花式,花式一般取材於大自然,同時也帶着各種吉祥的寓意,甚有陰陽相生、道法自然的意趣,大家有興趣不妨到香港的吉澳故事館看看。

隨着香港已轉型至工商及服務業社會,這種在農業社會靠傳統口耳相傳的技藝,恐怕會成為絕響。欣悉近日有花帶傳承人於社區發展計劃中開班授徒,希望這些珍貴又漂亮的花帶製作方法得以傳承。

●陳慰敏

香港恒生大學中文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