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唐文、王僖)為紓緩香港醫護人手不足的問題,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支持本地大學籌建第三所醫學院。特區政府隨即於昨日成立籌備新醫學院工作組,負責制定新醫學院的方向及準則,擬於今年內邀請有意開設新醫學院的本地大學提交建議書,從中選出合適的大學,落實籌備第三所醫學院。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表示,希望新醫學院與現有兩所醫學院形成差異化的錯位發展,包括增加招收留學生比例,或參考美國醫學院課程,招收已具有本科學歷人士,爭取讓新的醫學院同樣能躋身世界前列。
籌備新醫學院工作組包括聯席主席為教育局局長、醫務衞生局局長;後補聯席主席為教育局常任秘書長/副局長、醫務衞生局常任秘書長/副局長、專家顧問香港醫務委員會主席、香港醫學專科學院主席(或代表)、彭達教授、沈祖堯教授、趙玉沛教授、輔助醫療業管理局主席蔡永忠,以及相關政府部門的官方委員。
工作組的職權包括:支持本地醫療體系提供高質量的醫療服務和促進香港發展成為國際醫學培訓、研究和醫療創新樞紐為目標,制定設立新醫學院的方向和準則,以及評核本地大學提交的新醫學院建議書的標準;與有意成立新醫學院的本地大學溝通,邀請他們提交建議書並進行評估,處理包括但不限於資金安排、課程認證、教學醫院和研究的相關事宜,並就設立新醫學院及相關安排向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提出建議,以及與獲選成立新醫學院的大學就實施計劃(包括但不限於資金安排、課程認證、教學醫院和研究)保持溝通,並與相關政府決策局/部門協商,就指定校舍和教學醫院的臨時和長遠安排提供便利。
盧寵茂:可招收有學位者
盧寵茂昨日在施政報告相關政策記者會上表示,成立第三所醫學院是發展香港醫學教育的重要工程,可促進本地醫學教育和研究精益求精。「我期望新醫學院採取與現時兩所醫學院錯位發展的創新策略定位,包括在醫學課程、收生來源以至研究項目等,以帶動本地醫療教育和研究的多元化發展,吸引更多本地以至海內外的醫學人才擔任教研工作,配合香港發展成為國際醫療創新樞紐。」
他舉例說,錯位發展包括增加招收留學生比例,或參考美國醫學院課程,招收已具有本科學歷的人士,「我們希望有一些新的收生來源,包括graduate entry,即錄取已取得第一個大學學位的人士,美國也是採用這種制度。這類學生相對年長,經驗和學習經歷更多。以香港的醫學教育、醫療水平,我們絕對相信可以吸引更多全球青年人才來到香港學習醫學。」
盧寵茂指出,由於在港修讀醫學院可取得香港執業資格,相信不少留學生更有誘因留港服務, 「醫科與其他學科有些不同,其他學科讀完可能去到全球不同地方工作,醫生因為有牌照影響。一般決定來港讀醫的人,通常也會決定留在香港服務。」
預計年底前會接獲建議書
他表示,特區政府預計今年底前會接獲有意開設第三所醫學院的大學提交建議書,為避免三所醫學院惡性競爭,希望建議書提出創新性理念,令新醫學院在財政、教職員來源、收生來源、教學醫院、設備等方面獨具特色。
香港科技大學今年初已表明有意籌劃香港第三所醫學院,並已成立不同的工作小組,收集相關持份者的意見,及制定初步建議書。香港理工大學亦已就籌辦第三所醫學院積極展開籌備工作,校方認為憑藉理大在醫療科技教研方面的豐富經驗及扎實基礎,有條件擴展醫療培訓至醫科生,成為綜合性醫療人才培訓基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