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藝術發展局下周將主辦首屆香港演藝博覽,於10月14日至18日期間帶來一連串的活動,包括演博節目、國際精品演出、項目推介、講座、展覽及一系列交流活動,鼓勵中外藝術家深入認識及彼此交流。藝發局主席霍啟剛日前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說到,香港文化深受世界各地遊客歡迎,且香港在交通、法治、金融流通方面具獨特優勢,為演藝博覽會打下穩固的基礎,加上今次藝術博覽富含粵港澳大灣區元素,相信能在眾多大型博覽會中脫穎而出。展望未來,他希望「大家一提到香港,就想到中華傳統文化傳承的文化藝術的中心。」

●香港文匯報記者 黃子龍

「從貿易中心到金融中心,對外交流一直是香港的城市亮點。」霍啟剛指出,國家「十四五」規劃明確支持香港發展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特區政府亦於2022年宣布,首屆香港演藝博覽會將於2024年舉行。「藝發局在這2年密鑼緊鼓地籌備,希望把首屆香港演藝博覽呈現到香港市民,乃至世界業界觀眾眼中。」

為使演藝博覽成功舉辦,霍啟剛借鑒了許多藝術博覽會的成功經驗,包括率團到歷史悠久的加拿大國際表演藝術博覽交流會(CINARS)、韓國的「PAMS首爾表演藝術市集」、澳洲澳洲表演藝術市集(APAM)等,了解業界的需要,思考香港如何做得更好。「要借助其他藝術博覽會的成功經驗,同時不能只是把藝術博覽會複製過來。」

他提到,自己每次在海外推廣香港時,業界人士都倍感親切,表示喜歡香港的美食、文化、景色。「在他們心中,香港本身已極具吸引力,我不需要再推銷香港,已『省了一半的功力』。」他續指,香港在交通、法治、金融流通方面具獨特優勢,為藝術博覽及演藝界人才互動提供了便利,加上今次演藝博覽的舉行時間正好在韓國「PAMS首爾表演藝術市集」後,歐美旅客可先到韓國,再來香港,再去大灣區內地城市遊覽。

大灣區元素是今次演藝博覽的特色之一,會後更有深圳及廣州自選行程,讓參觀者到深圳及廣州的演藝場所參觀。霍啟剛分享到,自己到澳洲宣傳藝術博覽會時,便分享到大灣區擁有8,000多萬人口,市場龐大。當地的業界人士紛紛表示希望他介紹更多大灣區的資訊。他說到,業界人士期望把作品帶到香港的同時,更希望博覽為他們拓展市場,因此今次特別把大灣區元素加到當中,讓他們親身參觀大灣區內許多漂亮的國際級場館設施,讓他們了解大灣區的建設,希望運用好這些建設,更好地推廣文化藝術。「這是香港作為文化交流橋樑的功能,也是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作用。」

「此外,大灣區許多地區都使用粵語,而粵語亦可通過香港走出去,傳到世界每個角落。」霍啟剛分享到,他在新加坡與一個劇場主管交流時問到,擔心外國人聽不懂粵語,因此擔心香港許多受歡迎的粵語話劇難以走出去。然而該主管卻表示,原來每次有粵語劇目到新加坡表演,都深受本地居民歡迎,甚至一票難求。「粵語劇目的演出,也有無限可能性,這些都是巨大的潛力,相信外國業界人士也看到演藝博覽會的商機,因此願意前來。」

展望未來,霍啟剛希望藉今次演藝博覽會,令香港成為國際、內地遊客及業界交流、碰撞、創新的常駐地,進一步鞏固香港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定位。他說到,香港有專業的團隊、多元的藝團及藝術機構,良好的國際關係和國際視野,加上有演藝博覽會,讓業界產生更多思想碰撞和洽談的空間,期望日後誕生出更多既有中華文化題材,又符合國際口碑的演出。他又指,香港還可用好自己的國際市場,提供演出機會、融資、IP研發、市場推廣等服務,與內地演藝界「拚船出海」,協助內地不同文化特色的題材走出世界。「例如深圳的『詠春』舞台劇,已於英、法等國家成功演出,好評如潮,可見中國傳統文化,亦深受外國歡迎。」

責任編輯: 張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