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創要素的高效流動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也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必要條件。
今年年中,全國政協教科衞體委員會組織調研組,圍繞「統籌推進國際和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到廣東開展專題調研,其間了解到一個感人的故事:2023年5月,香港中文大學的大豆種子隨神舟十六號升空,開啟香港首個在太空進行空間搭載實驗的農業研究項目。項目主持人林漢明是香港中文大學卓敏生命科學院教授、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香港中文大學)主任。
香港做源頭創新 轉化需廣闊天地
2014年,林漢明帶着他的大豆來到了西北的黃土高原。利用基因組方法在大豆中找到了耐鹽主效基因,並據此育成新耐鹽大豆品種「隴黃1號」、「隴黃2號」和「隴黃3號」,最近還增加了「隴黃4號」。2023年,隴黃1號、2號和3號在橫跨2,000公里的黃土高原上累計種植面積達118萬畝。
「香港是對世界開放的國際創科中心。內地有豐富的土地和人力資源,亦是香港最接近、最大的市場,通過產學研結合可以推動香港科研力量與內地的結合。」林漢明說。
「香港中文大學多年來孕育了多家出色企業,不但完善了國家的創科生態,更為社會帶來了實際經濟利益。」中國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徐揚生表示,香港可以做源頭創新,但轉化需要廣闊天地。內地的場景和市場是科技成果轉化的重中之重,無論是人才、市場體量,還是體制結構,香港的科技成果發展離不開與內地的合作,背靠內地大後方才能實現合作共贏。
開展實驗好地方 5所港高校入駐
在位於深圳福田區與香港交界處,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已經成為創新資源匯集的熱土,各類科研院所和創新企業的樓廈鱗次櫛比,140多個優質項目落地,5所香港高校、8家港澳知名仲裁機構在此布局。
「這裏由深圳園區(約3.02平方公里)和香港園區(約0.87平方公里)組成,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點項目,也是一個以科技創新為主題的特色平台。香港科技大學是第一個入駐合作區的香港高校,已獲批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依託單位及博士後實踐創新基地。」全國政協委員、深圳市政協副主席吳以環非常熟悉這裏的一切。「深圳市政府剛剛正式批覆《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法定圖則》,這是繼國務院發布《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規劃》後,河套『1+N』體系中首個獲批的規劃,為促進河套深圳園區高質量協調發展提供了開發建設依據,將有力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科技創新需要『靈光一現』。我在香港想到一個點子,很快就能來河套深圳園區的實驗室進行論證,這一點太重要了!」香港城市大學深圳福田研究院院長陳福榮表示,河套深圳園區距離香港城市大學僅三四十分鐘車程,非常便利,是開展實驗和推動成果轉化的好地方。
●來源:《人民政協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