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青年科創號」上星期在山東海陽發射基地成功發射。 中大圖片
●關美寶指,衛星主要應用於水災等智慧城市領域。香港文匯報記者陸雅楠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陸雅楠)國家航天事業蓬勃發展,香港科學家以至青年一代也積極融入其中。由香港中文大學自主研發的「香港青年科創號」衛星上周成功發射,港中大衛星星座首席科學家兼太空與地球信息科學研究所所長關美寶,昨日與團隊深入講解中大「星座計劃」為預測惡劣天氣和自然災害,以及推動智慧城市領域的重要角色。

「香港青年科創號」由港中大與國星宇航聯合研發,是首顆由香港特區政府資助的衛星,並得到國家航天局、國家科技部等的指導。

這顆實驗衛星裝備了亞米級高分辨率光學遙感相機。關美寶說,衛星是中大主導設計和研發的「星座計劃」的第一步,整個計劃中大會發射2顆光學衛星、1顆SAR 030衛星、1顆碳中和衛星,以及多個不同用戶,共同組成「2+1+1+X」衛星群,服務香港智慧城市建設和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目標,展開一系列數據收集工作,以應用於水災、應急救援、山火預防、土地變化監測和交通疏導等智慧城市領域。

驗證太空地面實時同步分析數據技術

「香港青年科創號」同時裝備了在軌智慧處理載具,是國際首顆搭載AI大型科學模型的科學衛星。港中大衛星星座總設計師馬培峰表示,衛星目前正驗證太空和地面實時同步分析計算數據技術,儘管技術尚未完全成熟,但相信將有助於實現「天上數據天上算」目標,目前該衛星每天會環繞地球飛行約17周,僅需幾秒即可掃描十幾公里範圍內的地形和氣象數據,「若能實現同步計算,災害預測速度有望比現行快上數十倍,甚至數百倍。」有關技術並能協助預測周邊地區的災害,將香港和國家的科學成果推向全球舞台。

在港土生土長的港中大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碩士生莫可怡亦有參與此次衛星研發,包括當中監測生態系統變化和地理空間資訊的部分。她昨日分享,當日現場觀看衛星發射深感震撼,儘管團隊一直充滿信心,但因航天科技的不確定性亦始終保持警惕,「看着衛星徐徐升起,最終成功發射,所有老師和同學都放下心頭大石,感到非常激動。」

她希望自己的經歷能鼓勵更多香港青年特別是女性,參與國家航天等領域的發展。「雖然香港是彈丸之地,但亦處處感受到祖國日益強大的脈動,特別在多個科研範疇中國已走在世界前列。作為中國人,我感到非常自豪,期盼未來繼續為國家和香港做出更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