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世柏指若能善用,環境恬靜會成為活化優勢。香港文匯報記者吳健怡 攝
●位於山頂、建於1887年的一級歷史建築甘道23號,於去年被列入第七期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香港文匯報記者吳健怡 攝

位於山頂、建於1887年的一級歷史建築甘道23號,去年被列入第七期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發展局於本月25日開始邀請非牟利機構就該建築提交活化建議,明年1月2日正午12時截止。局方將於下月中為非牟利機構舉辦導賞團及工作坊,以便有關機構了解申請手續和評審準則。發展局總助理秘書長(工務)羅世柏表示,該處交通不算方便,但相信只要非牟利機構好好善用,恬靜環境成為優勢,建議可考慮活化為酒店、教育機構、學校等;至於建築旁的斜坡由政府妥善保養,日後營運者若不拆除擋土牆,政府會繼續負責維修。●香港文匯報記者 吳健怡

甘道23號是山頂其中一座現存歷史最悠久的歐式洋房,於2011年被古物諮詢委員會評為一級歷史建築。發展局建築師(古物古蹟)黃家寶介紹指,這幢兩層高的建築物,設計受新古典主義和帕拉第奧主義影響,一樓配有客廳臥室的傳統貴族樓層,有帕拉第奧式建築常見的對稱外形,並有特色木門、腳線;地下為傭人專用樓層,樓底較矮;外牆有古典裝飾,例如粉飾灰泥壁柱、擁有拱形窗口的遊廊、拱頂石等。

首位業主為愛爾蘭大律師

大宅的首位業主非比尋常。羅世柏介紹,大宅原設計作為豪華私人住宅,首名業主是來自愛爾蘭的大律師法蘭些士。他積極參與社會事務,在社會上享有盛譽,包括就「妹仔」,即被「賣豬仔」當作無酬傭工的中國籍女子進行調查,以及為保護婦女和幼童的華人組織起草章程,促成其後成立的保良局。

其後,該大宅經歷多次轉手,直至1993年由Juli May Ltd.擁有,於2015年曾向城規會申請將大宅所在的綠化地帶改劃為住宅地帶,引來保育組織反對,2018年政府與業主達成非原址換地協議,大宅得以保留,最終於2020年10月交還政府。

下月15日為非牟利機構辦導賞團

如今,發展局重新為山頂甘道23號注入新生命,由本月25日起,邀請非牟利機構提交活化建議,發展局將於下月15日為非牟利機構舉辦導賞團,並於下月17日舉行工作坊,以便有關機構了解申請手續和評審準則。

羅世柏表示,大宅所在位置不算方便,營運或申請機構需做交通配套研究,配合未來社區特色作相應意見,發揮大宅的優勢,期望非牟利機構可以想到好點子活用歷史建築,建議機構可考慮把大宅活化成為酒店、教育機構、學校、食肆或康體文娛場所等。

被問到今次活化項目上,機構可能會遇到什麼技術困難,羅世柏回應指,作為有137年樓齡的建築,天台、天花等會出現漏水情況,需要跟進和修補,但強調整體建築結構沒有即時危險;擋土牆外斜坡亦由政府保養,只要未來申請機構沒有在擋土牆甚至斜坡上動功夫,機構不需要支付任何保養斜坡的費用。

至於第七期活化計劃下另外兩幢歷史建築為屯門前哥頓軍營和西營盤舊華人精神病院,前者申請已於4月10日截止,共收到10份申請,預計明年上半年完成評審並公布結果,而舊華人精神病院的申請安排將適時公布。